今年以来,青岛市市北区司法局锚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战略定位,紧扣“能力作风提升年”“营商增效年”部署要求,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推出“复议护企、基层强基、服务提质”“三屏联动”工作模式,以精准化、系统化、多元化惠企法律服务,为市北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着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创新“复议护企为民”机制
畅通民营经济发展“高速通道”
针对民营企业维权周期长、渠道窄等难题,市北区司法局推动行政复议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深度转型,构建“前端精准对接、中端高效办理、后端实质化解”全链条服务机制,让法治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阵地覆盖提便利。在中联U谷、橡胶谷等民营经济集聚园区设立行政复议助企联系点,在区综治中心、政务大厅等高频办事场所布局涉企咨询点,实现复议服务“家门口办”;线上推广“掌上复议”“智慧复议”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涉企复议“就近办、掌上办、快速办”。同时,探索“行政复议+执法监督”双轮驱动,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精准服务解难题。组建惠企法律服务专项团队,深入2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定制化法治体检”,针对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应对等潜在风险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依托“百名律师进楼宇·有法帮你促发展”营商增效服务月、“民法典宣传月暨商企同行”法律服务大集等特色活动,举办“海商海事法案例讲解”等涉企主题宣讲1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600余次,解决合同纠纷、用工管理等实际问题30余件。“润商护企”商事调解品牌矩阵,被依法治省办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重点项目。在“法治市北”公众号开设“法惠企航·营商增效”专栏,发布安商惠企典型案例60余期,为企业提供可借鉴、可参考、可推广的法治指引。
案件质效双提升。创新涉企案件“优先受理+繁简分流”机制,确保13件涉企复议案件听证率100%,试点“陪议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执法监督员参与案件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监督提质效。今年以来,通过发送纠错预警告知书、联动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协同发力,累计为企业降低罚款近万元,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政企和谐”,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夯实“基层法治强基”支撑
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稳定底盘”
基层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司法所是打通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枢纽。市北区司法局以司法所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片区一体化”协作机制,通过“智库赋能+练兵提能+培训强能”三维发力,锻造高素质基层法治铁军,为民营经济发展筑牢基层治理屏障。
智库赋能破痛点。启动“汇聚智识·赋能发展”专家智库计划,邀请法院、高校、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10个领域专家,聚焦民营企业周边矛盾化解、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帮扶等问题,提供专业方案、对接清单,实现法治服务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练兵提能强担当。依托“同频共振·强技励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举办“讲好我的司法故事”演讲比赛,选取9个司法所的优秀选手分享服务民营企业、化解涉企纠纷等领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强化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传法治、护企安”的责任担当,提升服务民营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训强能优服务。邀请市、区两级专家骨干开展“调解技巧与实务”专题培训,结合涉企典型纠纷案例进行以案释法、多维剖析,重点提升基层人员化解企业间、企业与员工间矛盾纠纷的专业能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优化“多元法治服务”体系
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围绕民营企业在行政执法规范、劳动争议化解等领域的核心诉求,市北区司法局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规范与保障同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法治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生态。
规范执法护权益。在“柔性监管”“综合查一次”等模式落地落细的基础上,召开行政执法监督恳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等12名特邀监督员,收集行政执法裁量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46条;通过下发督办函、实地监督督促整改,健全监督员与企业联系点常态化机制,推动行政执法更规范、更透明、更具温度。
化解争议降风险。联合法院、劳动仲裁院开展“营商增效—劳动争议”专题培训,覆盖150余名律师、企业法务人员,深入解读《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重点条款,结合民营企业常见劳动纠纷案例明确证据认定标准与裁判思路,助力企业构建“预防—调解—诉讼”全链条风险应对机制,从源头减少劳动争议,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行业协作强效能。在第45个全国律师咨询日启动律师行业“所所共建”行动,构建“党建—业务—人才”三维协作体系,推动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涉企案例研讨、互派律师开展企业法律服务培训,激发律师行业“集群作战”效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法律服务支撑。文/通讯员 娄铭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