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船载舱养”收获好“丰”景
金秋十月,天蓝海碧。时值“双节”假期,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游弋在山东威海海域,迎来海上丰收季。
“国信1号2-1”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在养殖工船内部,15个标准养殖舱整齐排列,舱内模拟海洋洋流,形成适合鱼类游动的旋转流场,养殖的大黄鱼在其中随流游动。“开始收鱼!”10月4日,伴随着一声号令,工船养殖的15吨大黄鱼开始陆续起水。通过吸鱼泵和输鱼管道,养殖舱内游动的大黄鱼被转运至休眠池,快速降温休眠锁鲜。休眠锁鲜后的大黄鱼通过提升机装入带有冰浆的保温周转桶中,加盖封箱后,随物流船运输至岸基加工厂,进入加工、销售环节。
“‘国信1号2-1’于今年4月17日下水运营,首批次投放的全部是大黄鱼鱼苗。”“国信1号2-1”养殖工船生产总监孙琳琳说,这批鱼是今年4月投放的,共100万尾,在海上养了一个夏季后,现在每条已经长到1斤多,到了集中收获的季节。“双节”期间,该船已经陆续进行了两次收鱼,共收获20多吨,占全船养殖量的4%。
“国信1号2-1”船长244.9米,型宽45米,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4个环形跑道池、22个养殖试验池,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船上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投放的100万尾大黄鱼在9个标准养殖舱养殖,环形跑道池和养殖试验池将用于饲料等试验。未来,将陆续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
“‘船载舱养+游弋养殖’是国信养殖工船的养殖模式,智慧养殖是我们工船养殖的目标。”在养殖监控室里,孙琳琳介绍船上的养殖集控平台,工作人员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全船的氧气系统、投饲系统、养殖海水、养殖光照等状况,实时监测养殖舱内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酸碱度,实现智能投喂和管理。
“养殖水体进一步加大,加工养殖系统更加智能高效。”孙琳琳总结说,相对于“国信1号”,“国信1号2-1”通过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饲及加工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按照计划,今年11月,“国信1号2-2”将加入运营序列。届时,国信养殖工船将形成“三船联动”局面,可年产高品质海水鱼1万吨以上。“有幸见证和参与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发展,从‘国信1号’实现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零’的突破,到‘国信1号2-1’‘国信1号2-2’推动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张,工船养殖越来越规模化、智能化、自动化,必将为市民餐桌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品。”孙琳琳表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