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野生鱼群扎堆出没 青岛栈桥水域上演“观鱼”新风景

原标题:野生鱼群扎堆出没

栈桥水域近日上演“观鱼”新风景

“鱼乐”潮引来众多市民游客围观 知名科普博主称鱼群主要是鮻不排除有鲻

继观景、喂鸥、赶海、看巧克力大爷跳水后,栈桥景区“娱乐”再添新“景”——赏群鱼戏水。近期,栈桥水域出现大片鱼群,每条大到能上桌当主菜。有网友拍摄视频后发到社交媒体上,被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驻足观看。记者采访知名科普博主了解到,这些鱼主要是鮻,但也不排除有鲻,以往它们多活跃在水底,最近聚集在靠近水面处成因不详,推测可能与市民、游客投喂海鸥,食物富集有一定关系。

>>>现场

秋日栈桥,大量鱼群出没

秋日的栈桥景区,游人如织,风光旖旎,长虹卧波与蔚蓝的天际线构成一幅经典的青岛画卷。自桥尾向回澜阁方向漫步,在栈桥东侧能看到少量鸥群。因日复一日地投喂,它们已不再返回老家西伯利亚,变成青岛“常驻户口”,原本吃惯了西伯利亚海鲜,如今也入乡随俗爱上了油条、馒头。再往里走,巧克力大爷们以矫健的身影划破平静水面,溅起朵朵浪花,博得声声喝彩。

来到回澜阁区域,记者发现,市民、游客们的视线不再局限于蓝天碧海、飞檐八角亭阁,而是投向护栏外的水面——几十条灰黑色大鱼时而聚集随波自在游弋,时而又迅速转向分散,在水面划出密集闪亮的波纹,野趣盎然。这些鱼主要集中在回澜阁水域,并不向栈桥其他位置游动。“这么多鱼啊。”“以前这个季节还真没见过这些鱼。”“没想到青岛浅海就有这么大的鱼。”市民、游客边赏鱼边热烈讨论着。

记者了解到,最初相关视频由青岛网友“于一叮”发布到网上,因为有网友质疑是骗流量的假视频,他还特意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再次拍摄。事实上,现实场景确实与视频一致。

“这些鱼应该是从10月初出现的,看样像是梭鱼。”常年在栈桥水域锻炼的巧克力大爷陈文亮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还真没见到这么多、这么大的鱼。能让见惯海货的青岛人称奇的原因在于,这些鱼的个头委实不小,目测最小的体长也有30厘米左右。

>>>科普

主要是鮻,也不排除有鲻

大片出现,每条个头还这么大,这到底是什么鱼?习性如何?这个季节出现在栈桥附近是否属于偶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知名科普博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博士研究生韩骁。

“从视频来看,鱼群主要是鮻,但也不排除有鲻。”韩骁看过记者拍摄的视频以及网友发布的视频后说,鮻属于鲻形目、鲻科、鮻属,俗名梭鱼、西鱼、红目鲢、红目呆,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港养种类,年产量可超过10万吨。它的特征是头背平扁,两侧膨大,下唇有一高耸的小丘,无唇齿;脂眼睑不发达,虹膜呈橘红色。性活泼,善于跳跃。而鲻属于鲻形目、鲻科、鲻属,身体呈长圆筒形,前端较粗短,尾部逐渐侧扁。

据韩骁介绍,乍看两种鱼外形相像,但近距离观察,通过细节也容易区分:跟鮻比,鲻的脂眼睑十分发达,即看起来眼周有个较为明显的白眼圈,像戴了“护目镜”,而鮻的眼睛呈橘红色;鮻体色呈土褐色,而鲻体色偏蓝色;成体鲻的尾巴更像剪刀,鮻的尾巴更圆滑扁平。

鲻和鮻一般全年栖息于沿岸浅水区以及河流的淡水区,都是青岛近海的“常客”,食性相当广泛,以底泥中的有机碎屑或水层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我晚上在小港赶海的时候就经常能够碰到这两种鱼,崂山河流入海口附近也有很多。因为这些地方有机碎屑多,食物丰富。”韩骁说,鲻、鮻生长速度比较快,成鱼体长通常可达40至70厘米,最大甚至可以超过1米。这个季节大片鱼群出现在栈桥附近其实不是多鲜见的现象,以往可能它们多活跃在水底,最近聚集在靠近水面处成因不详,推测可能与市民、游客投喂海鸥,食物富集有一定关系。

>>>延伸

美景共赏,更需携手守护

近年来,在部分社交媒体上,青岛栈桥景区正悄然从一个地标景点转变为“生态富矿”的展示窗口。除了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鮻鱼鲻鱼群,此前,赶海爱好者发布的蛤蜊、蛏子“爆桶”,梭子蟹扎堆等视频也频频登上热搜。栈桥景区负责人王万波也向记者证实了这种直观感受,他和同事观察到,近两年来,面条鱼、针良鱼等鱼群出现的频率和体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为了保护好栈桥的生态环境,景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维护环境整洁。”王万波介绍,每天保洁队伍都要及时清理海岸及浅水区的各类垃圾,为海洋生物创造一个洁净的栖息环境。

此外,持续性的生态修复努力也不可或缺。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对近岸非法排污的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从源头上减少了对海洋的污染冲击。更为关键的是,近年来青岛持续推进海草床修复,仅2024年、2025年就在青岛湾多次、规模化种植海草,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育幼场、索饵场和庇护所。海草床的恢复和扩展,无疑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更佳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

面对鱼群这份不期而至的“生态厚礼”,王万波说,栈桥景区非常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感受自然之美,但同时也呼吁:美景共赏,更需携手守护。他建议公众在游览时,除了不乱扔垃圾,更要杜绝过度投喂、滥捕滥钓等伤害生物、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让这份动人的生机能够长久地留驻于栈桥之畔,成为青岛这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注脚。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张琰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陆云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13 07:13
· 来源 ·
青岛晚报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