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友不在了,我替他尽孝”
莱西市退役军人左福鑫12年如一日照顾战友双亲 用4200多个日夜诠释“一诺千金”
“老潘,你家福鑫又来看你啦!”还没等左福鑫推开院门,邻居熟悉的喊声就已飘进潘新涛家的院子。在莱西市河头店镇大沟子村,提起潘新涛家,村里人总免不了发出感叹:一是叹潘家命苦,独子早逝,没了顶梁柱;二是赞潘家有幸,战友有情,多了个“亲儿子”。这个“亲儿子”,便是莱西市河头店镇小店东村退役军人左福鑫,他用12年时光替牺牲战友践行尽孝的承诺。
军营结缘:乡音撞出兄弟情
潘新涛家的客厅里,一张泛黄的照片挂了整整20年。照片里,绿皮火车前,18岁的潘卫宁和左福鑫身着戎装,胸前的大红花映着青春的脸庞,两人双手紧紧相握,眼里满是对西北军营的憧憬与向往。
那是2005年的冬天,两个怀揣着保家卫国信念的莱西小伙,不约而同登上了前往西北的军列。“恁也是莱西的?”“俺可不是嘛!”熟悉的乡音在车厢里碰撞,几句家常便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一段跨越岁月的战友情就此悄然生根。
在军营里,两人同吃一锅饭、同站一班岗、同练一套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潘卫宁爱说爱笑,是班里的“开心果”,再苦再累的训练,经他几句玩笑话总能化解大伙的疲惫;左福鑫则踏实稳重,像个靠谱的“老大哥”,战友们的衣物谁没洗、谁的被子没叠,他都默默帮衬着打理妥当。训练场上,左福鑫总护着活泼好动的潘卫宁;休息时,潘卫宁一口一个“大哥”喊得格外亲切。
这份情谊,没有随着军旅生涯的结束而褪色。2007年左福鑫退役回乡,每次路过潘家,总会特意拐进去坐一坐,陪老人唠唠家常;2010年潘卫宁退役,左福鑫又忙前忙后,帮着找工作、谋生计,比帮自家兄弟还上心。两家人常聚在一张桌上吃饭,“酒杯一碰,以后咱就是一家人”的话,成了彼此心底最温暖的约定。
“战友就得这样,要是将来咱哥俩谁走在前头,活着的那个,一定得替对方给爹娘养老送终!”酒过三巡,两个年轻人笑着许下承诺,那时的他们,只当是一句玩笑般的嘱托,却没曾想,命运竟真的让这句戏言,成了日后沉甸甸的责任。
生死约定:一句承诺重千钧
2013年腊月,寒风卷着雪花,给莱西大地裹上一层寒意。此时,新婚不久的潘卫宁突发脑梗,不幸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像一块巨石砸中潘家,也砸在了左福鑫的心上。
冰冷的灵堂前,看着黑白照片里潘卫宁年轻的笑脸,左福鑫红着眼眶,强忍着泪水,声音哽咽却字字千钧:“卫宁,你放心,你不在了,我替你尽孝!咱爸妈,以后我来养!”话音落下,他转身紧紧抱住悲痛欲绝的潘新涛夫妇,手掌轻轻拍着老人颤抖的后背,一字一句地重复:“叔,婶,从今天起,我就是您们的亲儿子。”
这句承诺,不是一时的安慰,而是刻在心底的誓言。从那以后,左福鑫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牵挂,工资卡里多了一项“固定支出”。每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往潘家跑,米、面、油塞满了厨房的角落,换季的棉衣、被褥提前备好;逢年过节,他更是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把热闹和温暖送到老人身边,让冷清的屋子重新有了烟火气。
潘新涛患有高血压,左福鑫比老人自己还上心。哪种药疗效好、哪种药副作用小,药盒上的服用说明,他记得比自家孩子的作业还清楚。每次送药,他都会坐在老人身边,一边帮着整理药盒,一边耐心叮嘱:“叔,这个药早晚各一片,饭后吃,别忘喽。”有时老人记性差,他就把服药时间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老人能看到的地方。
“福鑫比亲儿子还细心。”潘母常跟邻居念叨。有一次,潘新涛的降压药还剩最后两盒,左福鑫就提前买好了并送过来,笑着说:“婶,我看叔的药快没了,提前备着,省得您再跑腿。”这样的细心,渗透在日复一日的相处里,慢慢抚平了老人失去儿子的伤痛。
12年坚守:风雨无阻践初心
2015年,命运再次给潘家沉重一击——潘新涛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左福鑫得知消息时,正在外地干活,他二话不说扔下手里的活,连夜开车将老人送往青岛的大医院。可当医生告知手术需要巨额费用时,半身不遂的潘新涛看着缴费单,颤巍巍地拉着左福鑫的手,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娃啊,别折腾了,这钱太多,等明年卖了花生,再说吧……”
看着老人眼中的绝望与无奈,左福鑫再也忍不住泪水,他抹了把脸,掏出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重重拍在缴费窗口前的台子上:“医生,钱我来交,一定要把老人治好!”转身面对潘新涛时,他又换上温和的笑容:“叔,钱的事您别管,有我在,一定把您治好。”
潘新涛住院的日子里,左福鑫成了医院里最忙碌的“家属”。他在莱西的建筑工地上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下班后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开车赶往青岛的医院。喂饭、擦身、按摩、陪老人说话,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病友们都羡慕地对潘新涛说:“老爷子真是好福气,有这么个孝顺儿子!”潘新涛听着,眼里含着泪,却笑得格外欣慰。
接下来的两年,左福鑫成了青岛到莱西的“通勤族”。每月两次往返医院取药,药盒上密密麻麻记着剂量和注意事项;老人需要复查,他提前预约挂号,背着老人上下楼;近5万元的医药费,他从未对老人提过一个字,默默扛下了所有压力。
2017年的一个冬夜,潘母突发高血压不慎摔倒在地,挣扎着拨通了左福鑫的电话。左福鑫接到电话后,不顾外面漫天飞雪、路滑难行,顶着刺骨的寒风,开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大沟子村。一路上,他紧握方向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快点,别让老人出事。”赶到时,潘母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左福鑫立刻将老人抱上车,送往医院。那一夜,他守在病床前一夜未眠,手机里存下了老人的第一张检查报告。如今,他的手机相册里,已有300多张老人的检查报告和CT片,比自家亲人的照片还要多。
“福鑫啊,你也有自己的家,别总围着我们老两口转。”潘母看着左福鑫日渐憔悴的脸庞,总忍不住心疼地劝他。可左福鑫每次都笑着拉过妻子和儿女:“您看,这不就是一家人嘛!”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回”潘家:妻子扎进厨房忙活饭菜,儿女围在老人身边聊天、讲笑话,饭桌上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失去独子的家庭重新充满了家的温暖。
薪火相传:一人行善众人追随
一人行善,众人追随。左福鑫12年的坚守,像一束光,悄悄照亮了身边的人,也感染了当年一同入伍的战友们。
“上了战场,后背都是交给兄弟的。卫宁不在了,我们替他尽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左福鑫常跟战友们说。如今,每到秋收时节,潘家的田地里总会出现一个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大家扛着锄头、开着收割机,抢着收割庄稼,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喊累;逢年过节,战友们会自发凑钱置办礼品,把老人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陪老人包饺子、贴春联,让老人的节日不再孤单。
在大沟子村,左福鑫的故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提起他,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福鑫这孩子,重情重义,老潘家能遇到他,真是天大的福气!”“比亲儿子还亲,这样的好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十二载寒来暑往,4200多个日夜坚守,左福鑫的鬓角添了细纹,眼角多了沧桑,可当年那句承诺,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厚重。如今,在他与潘家老人的合影里,潘父拄着他买的拐杖,潘母握着他妻子的手,他们脸上的笑容,温暖得像冬日里的阳光,定格成最动人的画面。
“做人就得一言九鼎。”这是左福鑫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用12年时光写下的答案。从雪域边疆的并肩作战,到家乡热土的默默守护;从军营里的铮铮班长,到生活中的普通工匠;从服役时的铿锵誓言,到岁月里的躬身践行,左福鑫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一朝为战友,终身亲兄弟”的深情,更彰显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会老,承诺不朽。这份跨越生死的战友情,这份坚守12年的孝心,终将在时光里温暖如初、熠熠生辉。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朱天麒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