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电网最高负荷每年跨越一个“百万千瓦”
近日,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公布青岛最新用电数据:今年前9个月,青岛全社会用电量549.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2%。
这一数字远超“十三五”末的青岛全年数据。2020年,青岛全社会用电量为476.6亿千瓦时。
从“峰值”来看。“十四五”以来,青岛电网最高负荷每年跨越一个“百万千瓦”台阶,由1014万千瓦增长至1481万千瓦,连续四年创山东16市电网负荷最高纪录。
用电需求节节攀升,但电力供应稳定性却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青岛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9.977%提升至99.99%,供电可靠率由99.991%提升至99.9935%,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鲜明的数字对比勾勒出青岛电网五年间的巨大跃迁。
电力,是滋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每一次城市能级跃升的背后,都一定有一张更加强大的城市电网。“十四五”期间,青岛电网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智化赋能以及能源转型等多个维度均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在电力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电网运行更具韧性的同时,电力结构也变得更加“绿色”。
电网保障能力提升超50%
青岛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对外电依存度较高,电网高荷期间外电送入比例约为50%。
完善电网骨干网架,畅通外电入青大通道,是“十四五”期间青岛电网升级的重中之重。
500千伏岛城输变电工程的投运为青岛成功破局。位于城阳区的500千伏岛城变电站内,各种电力设备昼夜不停地忙碌着,负责将外来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岛市区。
作为“十四五”期间青岛电网“1号工程”的重点工程,500千伏岛城输变电工程去年6月投运后,成为外电入青的第二条大动脉,为青岛新增供电能力300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全域峰值负荷的四分之一。
今年夏天,青岛电网用电负荷七创新高,最高负荷达1481万千瓦,不断刷新山东电网地市负荷纪录。其中,全网负荷累计27天突破1300万千瓦。如此高负荷运转之下,青岛电网仍实现了对市民和企业“不限一度电”的稳定运行,500千伏岛城输变电工程功不可没。
不同于其他能源,电力需要通过电网进行瞬时输配,这使得电网成为一个必须时刻保持动态平衡的系统。它的平稳顺畅运行需要不同层级的控制“中枢”、不同容量线路的精密、高效配合。
近日,青岛黄埠220千伏变电站改造工程正式竣工。该变电站是青岛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是青岛城区供电的重要枢纽。改造升级后,变电站能大幅提升供电能力和灵活性,适应更高负荷电网运转。
“十四五”期间,一大批类似的改造、新建项目相继开工、投用。据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介绍,五年间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471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度523公里;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427.45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度831.42公里。
电网网架持续升级之下,青岛区域电网保障能力提升超50%。
能感知、可自愈
不仅“容量”更大,青岛电网也变得更加“聪明”。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的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内,一块跳跃着各种指标和数据的大屏24小时不间断地刷新着,青岛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数字正是青岛电网的“智慧密码”。
“十四五”期间,青岛融合多源数据与多能引擎,实现了“源网荷储”全要素数据及运行状态在电网一张图的统一汇聚,初步构建起数字孪生电网空间底座。
这意味着电网能够实时感知供需各方状态变化以及系统异常,由此可第一时间作出处置和调整。与此同时,更加丰富的数据也为电网更加精准、高效运维提供了可能。
依托青岛电网历史负荷数据与气象档案,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探索基于气象信息的青岛电网负荷数据多维分析。目前,该应用每日7时和13时自动开展日负荷预测,春季和秋季负荷预测综合准确率保持在97%以上,夏季、冬季强对流天气下综合预测准确率较人工预测平均提升1.5个百分点。
当设备出现故障,设备全寿命周期管控专家平台能够先应用大模型进行“全科医生”式设备状态快速初筛,再应用融合了专家知识与结构化监测数据的小模型进行“专科医生”级的细节分析,更加精准定位设备故障并给出维修建议。
目前,青岛电网以大模型技术为依托,加速构建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场景应用体系,完成30余个智能体应用。
“十四五”期间,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在青岛电网投用,为青岛电网提升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电网线路的“自愈”能力为例,通过应用“馈线自动化+分级保护”技术,线路能够毫秒级完成故障隔离,秒级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带来的停电影响。如今,青岛馈线自动化覆盖率已达100%,线路自愈成功率较“十四五”初同比提升29.2%。
一系列“国内首次”“省内首位”足以佐证。目前,青岛电网变电站智能巡视替代数量、辅助设备监控范围均居全省首位;输电线路实现35千伏及以上通道全可视、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投运国内首个“5G+北斗”融合定位电缆隧道,构建覆盖“海陆空天”的运检新模式;率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5G智能电网实验网,5G终端应用规模达3.05万台,打造十余项“国网首次”“省内率先”5G创新场景。
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0%
“十四五”期间,全球能源变革加速推进。在这场呼啸而来的“绿色革命”中,电网站在了变革的最前沿。
青岛加速构建能够适应能源转型的新型电力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98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220%;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0%提升至60%。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49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5.6倍。
今年以来,若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接连投用或并网就是最好的观察窗口。
5月底,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发电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所发电能被送往陆上升压站,再通过电网源源不断送到终端用户;
融合“水下养殖、水上发电”创新模式的北岸城晖1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一期同样在5月底并网投运。项目建成后,年均可提供绿色电力1.68亿千瓦时;
7月初,中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7.5兆瓦,可年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
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对电网的稳定运行与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岛以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为依托,为各类新能源参与主体搭建共享型平台,通过聚合电源侧灵活性资源、强化电网侧智能调控、推动负荷侧多元互动、拓展储能侧多场景应用,提升“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水平,不断增强电网灵活性。
此外,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在青岛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搭建的青岛虚拟电厂已接入资源户数13384户,总聚合容量达116.3万千瓦,可调节容量达4.7万千瓦,累计参与市场交易266次。
青岛电网储能装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18.9万千瓦。这相当于为整座城市配备了一个大容量“超级充电宝”,进一步帮助提升青岛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一系列创新举措加持下,青岛电网正加速向新型电力系统迈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