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公路中心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水平,为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注入强劲动力。
两部门部门协力解决S218三城线西元庄公铁立交桥积水难题
S218三城线在西元庄公铁立交桥处下穿“青荣”“胶济”两条铁路线,路面标高较低,降雨时只能依靠原配套建设的泵站进行排水。随着周边区域不断开发建设,原有排水系统被改变,泵站逐渐不堪重负。近年来每逢强降雨导致桥下积水过深时,公路部门不得不临时封闭主线通行,小型车尚可从两侧辅道缓慢通过,大型车辆因高度受限只能绕行其他道路,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
青岛市公路中心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测绘排水沟渠标高、全面调查整片区域的排水走向和流量,形成初步建议方案,公路、铁路具体管养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会商研究,最终敲定了排水综合改造方案。将原泵房一台旧水泵升级为1000m3/h的大功率水泵,对泵房排水沟渠进行全面维修疏通,加固维修S218路南北两侧挡墙并对上方排水沟渠实施防渗处理;铁路部门对铁路保护区域内的西侧边沟进行了拓宽改造,大幅提升排水能力。随着全部排水改造工程在今年雨季来临前顺利完成,历经数次降雨考验,S218三城线西元庄公铁立交桥桥下路段畅通无阻,彻底告别了“逢雨必涝、积水阻行”的历史。
“花小钱”解决省道S309田高线平度任家洼村弯道安全问题
省道S309田高线平度任家洼村一处急弯路段,原为县乡路,后升级为省道,公路线形指标较低,平曲线半径较小,过往车辆尤其是重心较高的货车转弯时如违章超速,容易导致翻车事故。据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该路段自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短短9个月期间,因司机违章超速导致的车辆侧翻事故已发生了5起,存在一定道路运行安全风险。
青岛市公路中心将该处弯道列入普通国省道日常维修工程实施安全精细化提升,会同平度市公路中心深入调研、精准施策,要求日常维修工程设计单位摒弃大填大挖大改造的思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提升设计,力争花小钱解决大问题。经组织专家论证、审查,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通过调整沥青路面厚度增大弯道处路面超高,并采取更换立柱方式抬高波形护栏,配套设置横向减速标线及事故多发路段提醒标志。该项目已于2024年7月完工。
经了解,该弯道自完工后至今超过一年的时间内,历经数次雨雪天气考验,未再发生过车辆侧翻交通事故,安全精细化提升效果良好,为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工作贡献了关键力量,也为后续持续深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科技守护公路安全打造公路边坡灾害预警新范式
青岛市山地丘陵广布、地质复杂,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公路边坡存在一定的灾害风险。青岛市公路中心在S503鳌东线一处20米以上高边坡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思维,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全场景、轻量化、高精度”边坡监测方案,实现公路边坡风险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精准治理的根本性转变,显著提升了安全防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部署智能传感终端,筑牢边坡安全“地网”。在关键边坡点位规模化布设一体化倾角计、裂缝计、雨量计、土壤含水率传感器、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数据至云平台。构建了高密度、多参数的“神经末梢”网络,实现对边坡致灾因素的毫米级、分钟级连续监测。集成北斗/GNSS高精度定位,把握毫米级形变“脉搏”。在重大风险边坡安装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站,结合地基增强系统,实现亚毫米级的三维位移实时监测,为判断边坡长期稳定性和临界状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准数据支撑。打造智能预警平台,构建监测预警“中枢”。集成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风险自动研判、预警信息一键推送。预警信息触发后,系统可自动通过路侧可变情报板等方式,实现对通行车辆的及时警示和引导拦阻。
创新“四预联动”协同响应机制,打通风险防控全链条。建立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机制,关口前移。智能平台生成的预警信息,通过专用APP、短信、平台大屏等多渠道,根据风险等级第一时间自动推送至市、区(市)公路养护部门、养护单位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收得到、懂得用、动得快”。
构建部门协同“预报预判”机制,信息共享。打通不同部门间数据壁垒,建立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时接入精细化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水文信息等。平台基于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对未来时段边坡灾害风险进行滚动“预报”和综合“预判”,为超前部署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分级分类“预案预备”机制,精准响应。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和灾害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制定并动态完善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一旦预警升级或险情发生,能够按照预案快速、精准响应,实现“预案在手、物资到位、人员待命”。强化实战导向“预演预练”机制,提升能力。定期组织多部门参与的公路边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演练以真实预警场景为背景,重点检验“四预联动”机制运转、信息传递、指挥调度、现场处置、交通疏导、部门协作等环节的有效性和流畅性。通过演练不断发现问题、优化流程、磨合队伍、提升各部门在实战中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确保机制在关键时刻真正管用、好用。
打造“智慧+安全”融合应用样板,提升公路本质安全水平。防灾减灾成本效益显著优化。依托高精度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覆盖关键风险点的立体化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同时,相较于灾后大规模抢险修复的巨额投入,智能监测预警与“四预联动”机制的应用,将防灾关口大幅前移,直接节约了巨额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资金。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路通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运用智慧化手段能够在灾害发生前数小时乃至数天,识别出边坡微小变形、土体含水率异常、裂缝扩展等早期风险迹象。这使得管理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极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据测算,系统应用后,预警信息平均响应时间可缩短至10-15分钟以内(传统模式需1-2小时),高风险路段人员误入率可下降80%-95%(通过智能拦阻设备实现),边坡灾害引发的交通中断时间可减少70%-85%。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边坡监测“青岛模式”。项目在技术路线选择、设备选型布设、平台功能开发、预警模型构建、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建设与运行指南,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为中国公路边坡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青岛样板”,是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及以科技创新引领智慧交通领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通讯员 姜斌 赵宁 记者 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