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大河安澜处,齐鲁绘新卷!大众日报携手县区融媒体中心,讲了九个黄河故事

原标题:大河安澜处,齐鲁绘新卷!大众日报携手县区融媒体中心,讲了九个黄河故事

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脉领航,并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为深入展现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大众日报携手沿黄九市县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融媒报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聆听百姓心声、记录发展变化,以9个鲜活故事讲述山东沿黄九市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发展成效。敬请关注。

菏泽:告别“水窝子”,许大姐找到了生活“新节奏”

10月16日,东明县长兴集乡滨河新村村民许瑞玲吃完早饭,骑上电动车往快节奏服饰有限公司赶。这样家门口上班、能守着家人的日常,是她以前不敢奢望的好日子。

生在黄河边、长在滩区里,提起过去的滩区生活,许瑞玲满是感慨:“以前的滩区就是‘水窝子’,‘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住上一间安稳的房子,是滩区人最大的心愿。为了凑钱盖房,许瑞玲常年远赴浙江、青岛打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能托付给亲戚照料。

改变,始于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列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菏泽市陆续新建28个村台社区、6个外迁社区,14.6万像许瑞玲一样的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

2021年,许瑞玲搬进了在滨河新村的二层楼房。搬新家那天,她里里外外打扫了好几遍。“以前住的砖瓦房又暗又潮,现在的新房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心里踏实多了。”更让她满意的是新村的配套:医院就在社区门口,孩子上学步行几分钟就到,超市、银行一应俱全。

住上了新房,许瑞玲心里又有了新期盼:要是能在家门口找份活干,就更方便照顾家人了。这份期盼,很快就有了回音。为了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明县实施“归雁工程”,号召在外有能力、有资源的人回乡创业。2023年,在外做服饰生意的尹克胜响应号召,回到滩区老家创办了快节奏服饰有限公司。

许瑞玲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了厂里的质检员,每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家门口就业,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赚钱,新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现在的许瑞玲,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新节奏”,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就到社区广场上跳跳舞,兴致高的时候,还会亮开嗓子唱几句。“以前一门心思就想着赚钱盖房,哪有心思顾上这些?现在好日子过上了,就该注重健康,日子才能过得有滋味。”她笑着说。

济宁:从一月一测到24小时巡检,“智慧大脑”全天候守护水环境

10月16日一早,济宁市梁山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副主任徐进赶到智慧环保中心,坐进形似大型游戏机般的驾驶舱,熟练操作起来。

此刻,25公里外的黄河入境处,一艘水陆两栖智能监管无人驾驶环保巡逻船沿河堤缓缓驶入河道,进入预定水域开始采集水样。

2013年入职以来,徐进与守护黄河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人手少、工作量大,水质检测方式简陋、频率也低,一个月才在各监测点抽检一次。”徐进介绍,2020年起,梁山县积极探索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从一月一测到24小时巡检,是数字技术为黄河水环境护航的第一步。梁山县共有18个水体断面需定期取样、化验、汇总,以往人工巡检耗时耗力,难以及时捕捉水质变化。“现在所有断面都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站内装置每小时自动取水检测,结果实时回传,再经人工智能汇总成动态报告。”徐进说,过去只能靠化验得出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等数值判断水质是否达标,一旦数据异常,根本没法精准锁定污染源。

为打通污染物溯源“堵点”,徐进和同事们收集全县各行业企业及河流断面水体标本,将132个单元的水质数据转化为带行业特征的“水基因”图谱,录入水环境智慧化管控平台。这些信息覆盖屠宰、淀粉、制药、生活污水等全部涉水行业,不仅为污染物溯源提供强支撑,更让污染物处置闭环管理成为可能。

记者在接入平台的“梁山水环境”App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近日,平台收到梁山西环河断面水质预警,检出污染物为生活污水,随即自动将督办单发送给属地相关部门。责任方接到通知后当即展开调查,精准锁定持续降雨导致的污水溢流管口,迅速处置完毕并在系统内完成销号。从发起预警到完成整改,全程仅用几个小时。

如今,水环境智慧化管控平台已成为梁山守护河湖水质的“智慧屏障”:近年来,黄河干流(梁山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标准,国控断面实现月月达标,南水北调东线(梁山段)优良水体比率达到100%。

泰安:从拆网借网到重新织网,东平湖渔民蟹塘迎丰收

10月17日一早,在东平湖畔西豆山下的800亩蟹塘里,身着防水皮裤的“90后”小伙顾行志提起水中的蟹笼,一只只肥硕的东平湖大闸蟹爬上爬下。

“在我小时候,湖里鱼、虾很多,菱角都打成面做馒头吃。”顾行志从小跟着父辈在东平湖养鱼捕鱼,那时的东平湖物产丰美。

后来,滥捕滥捞、乱圈乱占、无序采砂等,不断侵蚀东平湖。“水发黑,很臭!”顾行志说,水质变差鱼类疾病增多。2013年,渔民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他们村60%渔民家的鱼一夜之间死亡。

为挽救东平湖,东平县先后关停沿湖607家污染企业,清除网箱、围网12.6万亩,清理“三无”船只2105艘,清退渔船3616艘,取缔水上餐饮,销毁大型采砂船370艘,清理砂场109处。与此同时,东平县先后修复废弃矿山85处,完成荒山造林1.8万亩,改善湿地3.4万亩,投资5.1亿元进行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向东平湖累计投放鱼苗近2.7亿尾。为实时监测水质,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还设立了8个人工水质监测点。

拆网上岸后,渔民们都有些茫然。顾行志和家人无奈离开了赖以生存的东平湖,来到滨州、东营,租下鱼塘和水域,开启了“借网”之路。他们用圈养桶技术养殖加州鲈鱼和黄骨鱼,5个月下来,一个直径6米的“大水桶”收入能达到1.5万元。

东平湖得以休养生息,环境有了根本转变,水质已整体优于地表水三类。目前查明,东平湖鸟类增加到176种,鱼类资源达58种,鱼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2009年分别增加63%、28%、39%,已恢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水平。“湖里还多了刀鱼、鳜鱼等新品种。”东平湖渔民李静说。

2023年春节,听说东平要打造30万亩生态渔业,顾行志结束“借网”生涯,在东平街道帮助协调下,以每亩600元流转西豆山脚下800亩池塘,专门养殖东平湖大闸蟹,还建设了3个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车间,设有123个高密度养殖桶。

秋风起,蟹黄肥。眼下,顾行志的800亩蟹塘迎来收获期。顾行志说,“单是蟹塘利润预计就超400万元,今年底还要再扩建2300亩蟹塘。”

聊城:央企白领返乡,黄河岸边“耕”出新品牌

“马上能吃到今年的新米了。”东阿县鱼山镇鱼中村的稻田公园里,39岁的刘华阳正忙着收割水稻。这已是他返乡种水稻的第三年。

刘华阳此前在北京央企工作十年,收入稳定,却始终有一份田园情结。2021年,他毅然辞职返乡,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整合农机手和合作社,服务7000亩农田。同时,他还想找到能发挥家乡优势的产业。

2022年一次偶然机会,刘华阳得知鱼山脚下有种植水稻的优良条件。“鱼山是黄河水乡,水资源丰富,有‘聊城小江南’之称,鱼山大米还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鱼山新村党委书记房奇的介绍,让他动了心。

有优势也有困难:水稻管理精细,村民不愿意种。有好招牌,没产量、没名气,不少聊城人都不知道。

深入交流后,刘华阳的想法与村党委不谋而合。2023年麦收后,鱼山新村党委主动协调村民土地流转,200亩水稻顺利种下。“当年就与八达岭文创联名打造了‘鱼山大米——胶乡福稻’品牌,卖到北京后好评如潮,可惜产量有限,满足不了客户需求。”刘华阳说。

去年,他被评为东阿县乡村振兴合伙人。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至500亩,选种高产又口感香糯甜润的“金稻919”,预计产量达100吨。“黄河岸边、鱼山脚下的产地,本身就是品牌力,只要‘种得好’,肯定能‘卖得好’!”

谈及未来,刘华阳信心十足:“今年收割完成后,不仅要开挖沟渠,方便旱能浇、涝能排,还要进一步实施地块整合、引进农田物联网、自动化灌溉设备,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及智慧农业全覆盖。未来将专注于东阿鱼山大米三产的融合,通过系统规划与推进,把‘东阿鱼山大米’从一个农产品名称,升级为一个集高品质、深体验、强品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生态。”

目前,东阿打造了“鱼山梵韵·七星诗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鱼山大米成为该片区的特色种植产业,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大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还能现场品尝大米。

济南:生态优先循环利用,垃圾变能源余热暖社区

10月17日下午,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保”)垃圾吊机室内,工作人员操作抓斗,一次抓取约7吨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焚烧产生的热能折合标准煤1.65吨,可发电3115度。这是省内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今年将填补垃圾焚烧余热利用空白,首次进行住宅供暖。

“3月份我们完成了供暖管网调试,目前管网内已经注水,即将为周边50万平方米的回迁社区开展冬季供暖。”光大环保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陈岩介绍,过去光大环保把发电作为主业,为周边提供清洁电能,并通过蒸汽联产,为附近企业提供副产蒸汽,此次余热供暖对原有发电几乎不产生影响,将进一步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据了解,光大环保于2018年完成两期项目建设,现运营4条500吨/日、1条750吨/日的垃圾焚烧生产线,配置3套汽轮发电机组,形成总装机容量51MW的清洁能源矩阵。5条垃圾焚烧产线每天“吞下”2750吨生活垃圾,年发电量超过4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过去对垃圾焚烧所产生热能的利用主要在汽轮发电环节,完成发电后,烟气在进入烟囱前仍有170℃左右的高温,这部分热能并没有利用起来。”陈岩说,为实现余热供暖,光大环保对2号焚烧产线进行改造,在整个工艺流程的末端新建烟气余热利用设备,通过热交换将供暖管道内的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为居民区供暖。同时,将蒸汽换热作为后备方案,以保障供暖长期持续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享受到余热供暖的正是过去受到垃圾处理厂影响的居民。光大环保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孙耿街道,其南侧便是济南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起步区将填埋场周边村庄搬迁列为民生工程,2019年正式启动拆迁,同步推动异地安置。今年,随着安置区回迁居民增加,起步区适时启动供暖工程。

记者从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了解到,坚持生态优先,起步区积极构建“废弃物—能源—资源”循环链条。余热供暖相较于新建热源厂和从既有热源厂铺设长距离管道等方案,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减少了化石能源使用。

德州:黄河水入户,十万农民告别苦咸水

“这水,咱十八苦村的人盼了多少年!”10月17日,临近中午,77岁的庆云县严务乡王皇村村民王景奎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流哗哗涌出。他一边洗菜,一边感慨:“这是从庆云水库引来的黄河水,甘甜!”

十八苦村是严务乡一带多个村庄的合称,这里也是苦水分布的核心区。庆云地邻渤海,是典型的海浸区,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氟高碘重,不适合人畜饮用,全县苦水区面积达到242平方公里。“吃水贵如油,辈辈为水愁”。一句谚语,道尽了昔日的艰难。

转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引黄工程和平原水库建设,黄河水经过多级扬水,自李家岸引黄干渠向东北奔流170余公里,注入庆云水库,首次把黄河水蓄在了庆云境内。随后,经过农村供水管网,黄河水流进千家万户,苦水区151个村、10.5万人的吃水难题得以初步解决。

提起水库首次蓄水时的场景,王景奎记忆犹新:“附近百姓挤满了坝顶,黄河水涌出闸口的那一刻,大家齐声欢呼,跟过年一样!”如今在水库坝区,仍能看到当年留下的“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泉——庆云人民感谢党”大字。去年以来,当地加速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再次改造113个村供水管网。

黄河水带来的不仅是饮水安全,还有水生态的改善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王皇村大葱种植已形成了规模,村民王炳证家的10亩大葱亩产能到七八千斤,按去年价格,亩均毛收入近8000元。曾经的缺水村还发展成了水产养殖村,全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达700亩。村民王金春搞起了水产养殖合作社,在水库边承包了160多亩水面,养殖南美对虾,最近正值出虾旺季,一上午就能卖出1000多斤活虾。

去年村里重修了下水道、排水渠。今年春天,水库周围来了一批候鸟停留栖息,碧波潋滟,引来一些城里人前来游玩。

不仅是十八苦村,德州全市累计建成了19座平原水库,饮用水源全部由地下水置换为黄河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直管到户率、水质达标率实现3个100%,全省领先。

滨州:盐碱滩种出“生态枣”,绿了土地甜了日子

“你瞅瞅这地,40年前全是白花花的碱,脚踩上去硬邦邦,种啥死啥。现在呢?土松得能攥出泥,冬枣树长得比人高,连路边都冒出野草野花了!”近日,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56岁的枣农王春军在枣园里忙碌着。他身后,成片的冬枣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果实挂在枝头,大棚里满是清甜。

9月底的冬枣节上,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授牌“沾化冬枣”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有了国字号招牌的激励,王春军信心更足了。

沾化地处黄河故道,“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曾是当地农业的真实写照。然而,冬枣却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适应性。说起冬枣对盐碱地的改变,王春军打开了话匣子:“最早俺们也不敢种,怕白忙活。后来镇上组织去学技术,才知道冬枣的根是‘宝贝’,它不往深扎,就在地表横向长,密密麻麻的根须能把板结的盐碱土给‘扒松’,还能固住土,风再大也刮不起沙了。那片老枣林种了快30年,以前是荒滩,现在树下的土都变黑了。”

同时,沾化坚持绿色种植理念,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王春军现在在学“覆草保墒”,冬枣园里不仅不除草,还种草。草能吸走地里多余的盐分,腐烂了还能当肥料,瓢虫、草蛉这些吃蚜虫的“益虫”也多了。“前阵子有个专家说,这叫‘改善生态’,俺听不懂,但俺知道,现在打药比以前少了一半,冬枣吃着更放心,地里的鸟也多了,经常能看见麻雀、喜鹊在树上搭窝。”王春军说。

夕阳西下,王春军摘下一串冬枣递给记者:“你尝尝,这枣甜不?俺们种冬枣,不光赚了钱,更重要的是把这没人要的盐碱滩,‘养’成了能长庄稼、能住鸟儿的绿土地。往后俺还想接着种,让孙子也看看,他爷爷种的冬枣,不光甜了日子,还绿了这片地!”

2024年,沾化区冬枣产量达6.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更多枣农在这片盐碱地上尝到了“生态枣”的甜头。

淄博:一个“链主”引来八家企业,氟化工产业串珠成链

10月18日,黄河岸边的高青化工产业园,南大光电(淄博)有限公司生产厂区里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六氟丁二烯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下线。

这种被称作芯片制造“精细雕刻师”的蚀刻气体,是半导体制造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为啥把项目落在黄河边的高青?”面对这个问题,南大光电(淄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根林手指向窗外:“有飞源化工等企业提供原料,我们不用四处找货源,生产范围一扩再扩,项目落地自然顺风顺水。”去年7月立项的年产120吨六氟丁二烯扩建项目,仅半年多就“跑”进试生产。

袁根林口中的“飞源化工”,是高青县氟化工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淄博飞源化工有限公司。

在飞源化工的展厅里,企业创始人邢汉银总爱停在一个不起眼的玻璃罐前看了又看。“这是第一批合格产品的样品,当年就这么点儿,如今却在黄河岸边‘长’成了完整产业链。”

作为高青县含氟新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九年深耕间,企业一边搞研发谋发展,快速实现项目投产和产能释放,成为可靠的“产业原点”;一边依托氟材料产业链的原料生产优势,以商招商,寻找最契合的合作伙伴。

短短几年间,飞源化工成功吸引南大光电(淄博)、东方飞源(山东)电子材料等8家优质企业落户高青。

“这些企业投产后,还纷纷追加投资,二期、三期项目接连开工。”邢汉银说,“产业链能像葡萄串一样‘串’起这么多企业,离不开高青这片‘沃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常来‘串门’问需求、送政策,让企业安心生产。”

去年1月,浙江巨化股份以13.94亿元取得飞源化工51%股权,实现氟化工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眼下,总投资6亿元的新型电子级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如今,一条从萤石制备氟化氢,到含氟制冷剂、含氟电子特气、含氟高端电子材料,再到制冷剂回收再生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已在高青悄然成型。

东营:黄河入海口观“鸟浪”,民宿淡季变旺季

10月13日,黄河入海口湿地,一场震撼的“鸟浪”奇观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望,举起手机、相机,争相记录这壮美瞬间。“现场听到鸟群振翅和鸣叫的声音,配上落日余晖,简直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游客杨先生感叹道。

近两年,黄河口的“鸟浪”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让“到东营看鸟浪”成为秋冬旅游新时尚。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营人,黄河口知青小镇民宿副经理张海防对这片土地的变化感触尤深。“咱们这儿生态好了,鸟儿自然就愿意来做客。”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片湿地曾因黄河断流、海水倒灌,饱受盐碱化之苦。如今,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昔日的“白碱滩”已变成水草丰美的鸟类天堂。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过5.1亿立方米。通过“围淹+刈割”等创新手段,有效清除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海草床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为鸟类筑起繁衍生息的乐园。今年9月,黑叉尾海燕等新鸟种现身,再次印证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成效。

更让张海防惊喜的是,这些雁群、野鸭竟成为民宿淡季的“流量密码”,吸引游客追随鸟儿的踪迹纷至沓来。“以往从11月下旬到次年2月是淡季,入住率很低。但从去年观鸟季开始,尤其是11月底之后,每天都有订房信息,平均一天能订出30多间,入住率甚至超过旺季!”

在他看来,游客逐年增多,不仅因为“鸟浪”壮观,更离不开当地精准的文旅配套。自2023年起,东营连续举办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文旅部门推出“冬游东营 暖意融融”精品二日游路线。

“市里重点打造的两条观鸟主题线路就在我们民宿附近,东八路、滨海大道两个观鸟点,开车十分钟就能到,观鸟的游客自然愿意住在这儿。”张海防说,去年11月至12月,知青小镇民宿住宿人次猛增200%,照这个趋势,今年肯定更火爆。

一场因鸟而起的“生态流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绿色能量”。东营市文旅局局长李慧芬介绍,2024年11月至12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共接待游客8.67万人次,同比增长43.54%,旅游收入427.18万元,增幅达64.67%。

(大众新闻记者 蒋鑫 孟一 王洪涛 李培乐 高田 胡沥中 徐付彪 程芃芃 刘磊 李广寅 东明县融媒中心记者 马鸣 梁山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杨 东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智 东阿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宁 起步区融媒体中心 李林飞 庆云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玉栋 沾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建彬 高青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克军 闫立军 垦利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鲁健 通讯员 代明 宋月月 张海华 李爱明 张晓宇 李巍仑 李超 杨慧迪 李秀玲)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20 19:11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