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以其扎实的产业基础、系统的战略布局和务实的推进步伐,正在这条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加强顶层设计,以全局视野下好这盘棋
山东的科技创新战略首先体现在其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上。所谓 “2+17”体系,“2”是指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高规格印发的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2个指导性文件;“17”则是聚焦19个标志性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17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涵盖了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机器人、现代食品等关键领域。这一体系背后,是山东对科技与产业关系的深刻把握。
从去年开始,山东已先后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等13个重点产业制定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随着今年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4个行动计划的加入,19条标志性产业链全部有了对应的科技创新计划指引。
这种全覆盖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体系,体现出山东在科技创新上的高度组织性和系统性思维。它不是零敲碎打的扶持政策,而是针对整个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精准配置创新资源的战略举措。
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抓牢融合发展关键
山东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山东计划围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整机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攻克智能传感、人机交互、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
同时,山东将打造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标杆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在汽车、家电、交通、医疗等多领域深度应用。
在现代食品产业领域,山东坚持安全、营养、绿色、智能发展方向,着力构建全链追溯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体系,并计划创制100种以上创新产品。在轻工纺织产业领域,山东正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比如开发人造血管、医用敷料等高端医用纺织品,研制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特殊需要的特种纸基材料。
这些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明确的量化目标和实施路径。山东计划到2028年,突破200项以上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80项以上原创性重大成果,打造20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
从技术突破到经济提质,畅通融合发展路径
山东的科技创新布局已开始结出硕果。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山河号”下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潍柴柴油机热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纪录。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
这些成果背后是山东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同时,山东正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领域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20家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不断强化。2025年,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指南建议75%来自企业,90%以上的省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达到77115亿元,同比增长5.6%。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新兴产业投资扩容加快。
山东的实践,展现了一个经济大省在转型路上的坚定与智慧。它不是简单追求科技进步的单点突破,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实验室与生产线对接,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山东的探索不仅关乎一省发展,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