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村里的小山楂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

原标题:村里的小山楂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

11月20日,山东亿佳食品有限公司无添加山楂制品项目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山楂制品。“企业有山楂制品加工生产流水线4条,年产山楂制品1.5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山楂制品生产企业。”公司总经理曾繁旭介绍。

这些山楂制品,原材料来自哪里?来自潍坊市临朐县寺头镇“红果·金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山楂种植区。

临朐县寺头镇“红果·金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辐射8个行政村,山楂种植是片区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片区大力发展山楂绿色种植,绿色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产量超过9万吨,就地消化率接近60%。”寺头镇党委书记扈涛介绍。

“寺头镇种植山楂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临朐县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相亮介绍,片区化建设之前,农户们散种,形不成规模,价格也上不来,片区化建设后,几个村庄抱团发展,规模和价格都上来了,高品质的鲜山楂一斤能卖到20元。

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是片区里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合作社注册成员520户,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000亩,年产绿色食品山楂2.6万吨。“我们实施‘减药提效’、无机肥代替化肥等工程,‘寺头山楂’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认证。”马相亮介绍,凭借小山楂,合作社还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2024年入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为了能让山楂卖上更好的价钱,当地还打造了一座一次性可存储7000余吨山楂的冷储中心,山楂保鲜期可延长到12个月。这座由晶冠食品携手6家合作社投资2400万元建成的冷储中心,对周边农户实行保底收购机制,收购价格每斤比市场价高出约0.15元,让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昔日的“小山楂”,已变为富民、兴村、强镇的“大产业”。除了种植和加工之外,当地还将这一“土特产”资源与文旅相结合,推动山楂全产业链发展。“我们依托‘山川秀美’的生态优势和‘土特产’丰富的产业优势,深挖山楂文化禀赋,积极拓展休闲农业、山楂采摘、观光旅游等新兴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寺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园园说。

潍坊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刘东生认为,临朐县寺头镇“红果·金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把握住了片区化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组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整合各村资源,创新“片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破了村域行政壁垒,实现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本报记者 修从涛 曾轲

王佳声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22 21:23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