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望岳谈|住鲁院士“86到165+8”,科技强鲁人才强鲁的生动见证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山东省5名专家当选两院院士,3名专家当选两院外籍院士。其中,5名山东省当选两院院士的专家是: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梁作堂、刘建亚,崂山实验室研究员唐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陆铭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3名当选两院外籍院士的专家是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阿洛基亚·那桑、山东大学名誉博士阿迪·沙米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友明。
新增8位两院院士,是山东历史最好水平,更是科技强鲁人才强鲁的生动见证。从研究领域看,这8位两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原子核物理理论、信息与电子、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密码系统构建与密码分析、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前沿领域,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山东全力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结出的硕果。
新增8位两院院士,背后是山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2024年7月举行的全省科技大会指出,“走在前、挑大梁”是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科技创新必须率先“走在前、挑大梁”。全省上下要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奋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良禽择木而栖”,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山东,最根本的原因是山东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十四五”期间,山东以人才引领科技强省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科技人才,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山东编制了首个科技人才发展规划,顶尖人才来鲁创新创业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省级综合资助和6000万元股权投资。对省级人才类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500万元股权投资。同时,出台《外国人来山东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不断优化外国人才服务流程。
二是强化引育并举,战略人才力量持续壮大。重点打造三支人才队伍。聚焦顶尖人才,健全院士团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力度,
三是强化生态营造,人才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倡树“创新不问出身、探索不设边界”的理念。
新增8位两院院士,背后是山东加速成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一组数字对比很能说明山东高端人才的集聚的力度和速度:
一个是2021年3月山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三五”末,山东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累计遴选泰山学者1529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970人,住鲁院士达8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超过880名。
一个是11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公布的最新数据:“十四五”期间,全省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165人,其中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其中特别指出,“各类人才加速来鲁态势明显,全省省级以上领军人才超9600人,数量创历史新高。”
5年时间,住鲁院士从86位跃升到165人,而且又新增8位院士,是喜上加喜,也意味着山东形成了人才孕育成长的优良生态。
高端人才聚集山东的过程,也是山东经济跳跃式发展的过程。5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万亿元,占全国份额由7.19%提升至7.31%,这离不开科技的贡献,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当前,“十四五”和“十五五”交接,山东正处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阶段,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迈向10万亿。
越向峰巅前进,科技愈加重要。10月23日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山东“走在前、挑大梁”需要更多高端人才。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