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从2025青岛农民运动会的实践看乡村体育的优化路径

原标题:田园赛场“燃”活力——从2025青岛农民运动会的实践看乡村体育的优化路径

秋日的青岛乡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1日,城阳区夏庄街道山色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内彩旗飘扬、人声鼎沸,2025青岛市第三届乡村运动嘉年华暨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正式启幕。

随着鸣笛声响,千余名选手踏上田园绿道,乡村自行车公开赛与“活力乡村·健康青岛”健康跑同步开赛,拉开了这场横跨三个月、覆盖七大涉农区市的体育盛会的序幕。作为历届最大规模阵容,这场预计吸引1.5万余人参与的赛事,以“7+N”赛事体系为核心构架,将在青岛的山海田园间勾勒出乡村体育的新图景。而这些热闹的赛事背后,正是青岛积极探索“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本土创新与生动实践。

赛事创新——

本土基因与“潮流表达”的双向赋能

乡村运动会的生命力,始于对“赛事如何贴合乡村生活”的深刻考量。与往届相比,本届农民运动会的赛事摒弃“一刀切”模式,以“标准赛事+定制模块”构建核心体系:乡村自行车公开赛、健康跑等标准赛事保障全民参与基础,电子飞镖、全民飞行器等数字时尚项目吸引青年群体,而七大涉农区市的“定制赛事”更成为点睛之笔——崂山的沙滩飞盘融合海洋特色,即墨的花毽大赛延续民俗基因,胶州的武术大赛彰显传统底蕴,莱西的乡村篮球赛更是举办多年莱BA联赛的升华。

“这些赛事就像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参加篮球大赛的李明说,“我们莱西的莱BA已经有多年历史,喜欢打篮球的球友们经常凑在一起切磋球技,参加比赛。这次有机会参加嘉年华的篮球比赛,给我们提供了与其他区市高水平球员交流的机会。”这种贴近乡村生活、彰显地方风情的赛事设计,让体育活动真正融入乡村肌理,也让城乡居民在运动中增进了了解与认同。

从9月到11月,百余场赛事在青岛的田园、沙滩、广场陆续开展。乡村自行车选手穿梭于金色稻田,健康跑队员途经果蔬采摘园,篮球比赛的呐喊声回荡在村落上空。这些不局限于专业场馆的赛事,打破了城乡体育的壁垒,让城市居民在观赛中感受乡村之美,让村民在竞技中提升获得感,成为促进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

“乡村体育要做好,不能简单地复制与借鉴外地的做法,要抓住本地乡村赛事的核心逻辑:从自身优势出发,深耕本土资源。”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李莉表示,青岛市乡村运动嘉年华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健康青岛建设相关任务要求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覆盖青岛7个涉农区市,每届吸引超10000名选手踊跃参与,着力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最美乡村体育赛事”品牌。

青岛的优势在于山海相拥的地理禀赋与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塑胶篮球场和室内球场遍布城乡,为赛事开展提供了坚实硬件支撑。

“体育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更重塑了乡村的精神风貌——茶余饭后,健身器材区取代了牌桌酒局,运动场上的切磋交流减少了邻里矛盾,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山色峪总支委员孙丕正介绍。

“当前,青岛一些体育赛事已与当地优质农产品进行了链接。比如,这次在莱西举行的篮球比赛,把产芝水库大花鲢、蒜香鸡等土特产作为奖品,这是很好的尝试。”莱西体育中心副主任徐清理建议,年轻人充满着朝气、活力。无论是生活还是旅游,喜欢新鲜事物、个性化体验。他们喜欢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但不喜欢厚重的表达方式,有趣、创意、交互则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满足他们的情绪需求。若能进一步借鉴“村BA”“每场赛事有专属文化体验”的做法,将柳腔、茂腔改编为赛事间隙的短节目,让渔家号子成为龙舟赛的“自带BGM”,“体育+文化”的融合将更具感染力。

价值延伸——

从赛事流量到产业生态的链式升级

乡村体育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止于竞技本身,而是在积极探索“体育+”的产业赋能路径。青岛正通过生态链构建实现从“办赛事”到“兴乡村”的跃迁:开幕式上的“新农体育+”市集堪称典型,平度葡萄、胶州黑猪肉等农产品借赛事流量热销,剪纸、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通过直播走向全国。

“体育+”效应已在显现。据了解,城阳山色峪片区通过迎新跑、骑行赛、彩虹跑、村BA、宠物节等多元赛事活动拓展“体育+”模式,并在赛场周边同步设立夏庄非遗产品及特产集市,展销城阳特色农产品,有效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实现农文旅体深度融合。今年以来,该片区已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消费超4000万元。

乡村赛事的产业价值,在于构建“观赛—体验—消费”的闭环。从贵州“村BA”的经验看,其产业赋能已形成成熟闭环,其依托超千亿次网络曝光量,将赛事与苗族“六月六”、独木龙舟节深度绑定,策划深山音乐会、非遗巡游等活动,2025年赛事期间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达420万元,“五一”期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造血式”发展:300余名绣娘通过“妈妈制造”工坊开发篮球主题绣品,年销售额超80万元;青年返乡创业比例从2021年的不足30%跃升至70%以上,可以说,体育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青岛推进农村健身设施建管并重,全市行政村已经实现健身路径器材全覆盖,为村民运动健身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正如李莉所言,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尚欠火候”,需向“村BA”取经,加快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有专家建议,可以借鉴“村BA”的IP开发经验,推出融合青岛元素的赛事吉祥物、文创产品,或将赛事与樱桃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更紧密结合,联合电商打造“赛事优选农产品”专区,让平度葡萄、崂山茶叶借助赛事IP形成品牌溢价,实现从“短期流量”到“长期品牌”的转化。

长效发展——

群众主体与机制保障的双重支撑

乡村体育的生命力,植根于群众的广泛参与,维系于完善的长效机制,这是青岛以及外地“村BA”共同的实践密码。

开幕式上,“乡村运动健身推广大使”授牌与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将基层运动爱好者转化为体育普及的“种子力量”;各区市建立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让运动服务精准下沉。在城阳区,村民李秀芬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太极拳是传统项目,现在能登赛场、跟高手交流,特有成就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与理念的培育。乡村运动中涌现出的优秀选手,有的加入了市级群众体育代表队,有的成为基层体育指导员;“乡村运动健身推广大使”们通过短视频分享运动技巧,带动更多人参与健身;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健康指导,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说:“运动会不仅赛出了成绩,更赛出了精气神,让大家明白,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强体魄、振精神。”

“这种‘群众主角化’的理念,在‘村BA’的实践中更为突出。我们的活动将继续下沉与深挖。”记者在采访中,一些社区工作者介绍,他们在学习“村BA”时了解到,台江县实施“村民文化骨干培育工程”,文化馆辅导员分片驻村培训歌舞、非遗技艺、旅游服务等技能,200余名骨干既当赛场表演者,又做文化传承人。一位绣娘的话道出核心:“以前只会绣花,现在能在赛事现场表演教学,收入也涨了。”而“村BA”的草根基因更显珍贵——球员是隔壁村民,裁判是退休教师,奖品是腊肉、米酒,这种“接地气”的形式消解了体育的距离感。

青岛在“群众参与深度”上仍有挖掘空间。城阳首届“村BA”虽然吸引37支队伍参赛,但与贵州“村BA”仍有差距,下一步,他们计划让赛事继续下沉社区、街道。胶州的JZBA已走过40余年,如今正谋划与兄弟市篮协共建主客场制联赛,试图扩大影响力。这些探索若能进一步借鉴“村BA”“自发组织、自办赛事”的模式,简化参与门槛,鼓励村民组建自治赛事组织,同时推广台江“文化骨干培育”经验,让体育技能与文化传承培训走进田间地头,将为乡村体育注入更持久的活力。

11月的青岛乡村即将迎来秋收的尾声,而2025青岛市乡村运动嘉年华的赛事仍在继续,学习与实践也在继续:从城阳的足球赛场到莱西的篮球馆,从崂山的沙滩到胶州的武术场,运动的激情始终在田园间激荡。

“这场贯穿金秋的体育盛会,凭创新赛事设计破局、以多元融合模式聚力、靠深厚群众基础扎根,让体育既成为串联城乡的紧密纽带,更化作激活乡村的强劲引擎。”李莉表示,实践表明,以体育为赋能抓手,可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助力乡村徐徐绘就健康活力、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新图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05 09:19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