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山脚下小渔村靠海蜇致富 黄山社区做强海蜇产业链

2017-07-27 21:55:17
来源:信网
作者:于晓
责任编辑:亚麦

信网7月27日讯 白天的黄山社区码头,十几条渔船一字排开,妻子在船上忙着分解海蜇,丈夫则一担一担把海蜇运到岸上。每年小暑前后,热闹的海蜇捕捞季由此开始。信网(热线0532-80889431)了解到,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靠海蜇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不仅新鲜的海蜇在码头上就被批发商抢购一空,居民们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黄山海蜇宴”。山脚下的小渔村慢慢变了样,有特色的深度旅游逐渐成熟,居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生活也越过越好。

\

\

从凌晨忙到黑夜 海蜇让小渔村致富

临近上午十一点,黄山社区码头依旧热闹,赶着潮水回到码头的渔民正忙着把一船一船的鲜海蜇运到岸上的大池子里。码头上的作业大多是夫妻档,妻子在靠岸的船上把打捞上来的海蜇分解,分成海蜇皮、海蜇里子、海蜇脑子和海蜇爪子,分类装到篮子里;丈夫则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篮子,一趟趟地运输、过称,“哗啦”一下倒进池子里,再撒上一把盐腌起来。从渔民记录重量的小本子上看,两篮海蜇皮的重量有时能超过300斤,一天中这样忙碌的状态有时要从凌晨三四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渔民们往往忙活得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

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的林主任向信网介绍,渔民打捞海蜇的地方距离码头开船大约15分钟,渔民们每天的打捞时间则要根据潮汐变化,“每天涨潮、退潮一共有四次,但是渔民们最多出海三次,每次从打捞到运输上岸至少要三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林主任说,如今能干这一行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年龄大的干不动了,年轻的吃不了这份苦,这几年出海打捞海蜇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

每年小暑前后,海蜇的打捞季正式开始,会一直持续两个月的时间。虽然打捞海蜇的营生辛苦,但渔民们的收入也不少,平均下来每户能有七八万元,多的则能挣到十多万元。

海蜇产业链蓬勃发展 批发商赶到码头“抢货”

在王哥庄街道,像黄山社区这样的码头有五个,每个码头每天大约有12万斤的海蜇被打捞上岸。黄山社区是坐落在山海之间的小渔村,居民世代以渔为生现在整个社区有约200人从事海蜇捕捞的工作,捕捞加工海蜇成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2010年海蜇里子加工技艺还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渔民们的勤劳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期初也让居民们吃了“苦头”。因为海蜇体内有毒素,要通过腌制来去除。最初,嫁到黄山社区的外地媳妇没有加工经验,没少挨蛰,直到后来才慢慢适应。为了获得海蜇里子,渔民必须在捕获海蜇后尽快分割完成,否则随着海蜇死亡,海蜇里子也会很快变质,无法食用。正因为距离近,保证了海蜇里子可以食用,海蜇皮又干净,这也是黄山海蜇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色。船只靠岸后,海蜇会被从各地前来的商贩抢购一空,而在岸边的加工区,妇女们也早已经支起了炉灶,将分割好的海蜇进行蒸煮。

“黄山海蜇宴”成招牌 带动社区旅游业发展

在黄山社区,海蜇产业链条日趋成熟,渔民们不仅出海捕捞海蜇,在岸上进行初步加工,而且还别出新意地摆起了“黄山海蜇宴”,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爪子炖瓜、海蜇凉粉等新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午饭时间,海边的农家宴飘出阵阵鲜美的味道。

\

黄山海蜇分为沙蜇和绵蜇,由于各部分的经济价值不同,海蜇都是分着卖的,尤其是沙蜇要分成5个部分卖。海蜇一上岸,最有名的海蜇宴成了农家宴的主打菜。伴随着社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黄山社区在努力将海蜇宴打出品牌的同时,也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将“黄山海蜇宴”做出档次,做出品质,带动社区旅游业发展。

2016年,坐落于黄山社区的崂山湾海洋民俗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该馆面积1200平方米,以实物、图片等形式丰富、详实的介绍了崂山湾丰富的海产资源和民俗文化,展示深海鱼类、贝类、珊瑚类等,使游客能够尝海产品、品崂山茶,感受崂山海洋民俗文化。

社区逐渐形成了“黄山海蜇”产业链,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建设,不断拓展王哥庄特色旅游的深度,逐步提升区域旅游休闲度假的吸引力,努力将“黄山海蜇”做成具有当地特色,能够持续带动居民增收致富的现代都市农业。

信网全媒体首席记者 于晓

[编辑:亚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