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市南区探索学区制建设 小学生走进初中实验室

2017-10-17 15:53:24
来源:信网
作者:于晓
责任编辑:光影

信网10月17日讯 从2015年开始,市南区在保留原有的按照东、中、西三个学区片区的基础上,尝试推行全新的学区制建设,三大片区升级成为六大学区,使得区域内的中小学实现了更好的融合,为择校热、初小衔接等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信网(热线0532-80889431)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的学区制改革已经有了亮眼的成效,小学生走进了初中的实验室,初中老师则进入小学,与学生们进行更为有意思的互动教学。以东四学区为例,学区内的学校已经把教育融合的触角伸到了大学校园里,借地理优势首先把青岛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实现了学区内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

打破初小界限 小学生的课堂搬到初中里

在青岛五中的校园里,课间活动结束之后穿着校服的初中生主动在楼梯口让行,让小学的小同学们先排队通过。由于金门路小学要拆除重建,金门路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同学便将上课的地点挪到了青岛五中,这为打破初中和小学的界限,实现初小融合进一步提供了便利。

在刚刚结束的一堂实验课里,上课的搭配得很有意思,讲课的是青岛五中的化学老师,上课的却是金门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高配”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东四学区的一种常见配置。

据信网了解,市南区教体局出台的《市南区推进学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延续了以往中小学西片、中片、东片划片的基础上,将片区内的中小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形成了六大学区。每一个学区的由划片内初中学校领头,集合了对应的小学,初中与小学之间界限逐渐打破。

学区制改革并不仅仅是将初中学校与多所小学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招生培养、教师资源、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资源、家长资源等方面的统筹,逐步完善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优化教育治理能力。同时,随着学区制的不断完善,扩大了学区办学自主权,鼓励以学区为单位的办学模式改革探索。

\

学区内学校“和而不同” 课程、教研全延续

在青岛五中刘青山校长看来,学区制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课程设计上的延续,更是适合学生个体连续性发展的创新性方式。“初小衔接的尝试很早就开始了。最开始,我们会邀请周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学校体验上课,让学生们通过与初中老师的交流提前熟悉初中生活,提前完成初小衔接。”

以东四学区为例,学区内有青岛五中一所初中学校,另有基隆路小学、金门路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和银海学校四所小学以及幼儿园。在学区建立之初,五所学校先完成了“和而不同”的工作,在整合了各个学校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德润东四”的文化品牌,在尊重各校特色差异的同时,寻找共性。

在课程体系方面,“菜单式课程”统筹了初小课程,构建起体现学区特色的衔接教育课程体系。青岛五中为片区内的小学生开设生物、地理、物理、历史、化学等衔接课程,还保留国际象棋、书法、剪纸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兴趣爱好在初中阶段得以保留和延续。

打造学区制的模式,受益的不仅仅是学区内的学生,老师们也逐步完成了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转变。共享专家资源、联合教研、跨校结对等活动让以往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共建共享,实现了学区内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学区依托高校资源 成为学校发展良机

实际上,在学区制的建设中,东四学区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资源,那就是大学资源优质。2017年青岛五中成为青岛大学实验中学,金门路小学成为青岛大学附属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则加挂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基隆路小学则正在致力打造“青”字号的青岛小学。

“依托大学资源的课程设置已经开始了,比如我们借青岛大学的实验室打造有特色的科普课程和创客类课程,在学区范围内开展机器人创客实验、海洋生命探秘、生物园种植等体验。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则邀请高校教授进校园,指导学生在古典文化方面的拓展学习。”刘青山校长认为,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与高校牵手,加挂“实验学校”不能只停留在名称的变化上,而是要让优质高校资源走进中小学校园当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面的更大创新,“这对于每个学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契机。”

信网全媒体首席记者 于晓

[编辑:光影]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