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机场“大脑”潘超:运行指挥100万架航班零差错

2017-10-30 13:49:26
来源:信网
作者:顾青青
责任编辑:亚麦

\

信网10月30日讯 “运行指挥中心收到,请讲。”这是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总指挥潘超一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作为青岛机场的“大脑”和机场这个大“机器”上最核心的部件,总指挥潘超不敢有一丝松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潘超在工作中时刻谨记遵守的一句话。14年来,潘超和他的指挥团队共指挥100余万架次航班安全始抵青岛机场,并保持着4万1千小时现场调度零差错、5110天运行指挥零事故的记录。

从“菜鸟”到带班班长

近日,信网走进了俗称“青岛机场大脑”的运行指挥中心。见到潘超时,他正在拿着对讲机、电话与机组人员和地面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不到200平方米的指挥室里,充斥着电话铃声、对讲机的声音、指挥员的指令以及鼠标和键盘的敲击声,潘超说,这就是他们每日工作的常态。

2003年,学习民航专业毕业后的潘超来到机场做指挥员,比起现在工作的有条不紊,潘超说他刚来机场的时候其实也是个手忙脚乱的“菜鸟”。“刚毕业的时候,书本上学习的在实际运用上其实根本用不到,所有东西基本都是跟师傅重头学习,我还记得因为紧张,第一次通报的时候我连说话都是结结巴巴的。不过好在,没有失误的完成了。”而即便这样,当时带潘超的指挥员师傅也给了潘超鼓励,这让他在日后的指挥工作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凭借着刻苦的钻研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潘超在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在短短6年就成为主指挥员兼带班班长,而现在已经成功晋升为品质管理室的副经理。

但即便如此,潘超仍然习惯每天拿着“工作单卡”来到指挥席上盯着屏幕指挥几个小时才过瘾。

火眼金睛紧盯屏幕:24小时连轴转

作为机场的“大脑”,潘超说,指挥中心需要负责整个机场日常保障和应急保障的沟通协调。“包括飞机落地后停在哪个机位,如何加油加水、下客、协调空管、引导车、货物运输等方面,都需要指挥中心来沟通和发布指令。”而这些数据都需要依靠潘超眼前的5台电脑屏幕和对讲机以及电话来完成,因此需要指挥人员24小时坐在指挥协调席保持在岗状态紧盯屏幕,以备突发状况。即便是困了饿了,也得等着班组的其他人员接替才行。“有的时候24小时不睡觉都是正常的。”潘超说,长久以往,许多指挥员都练就了“一目十行、火眼金睛”的本领。

而对于这种24小时的高强度用眼工作,潘超也有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秘招。即一年四季,指挥室空调温度的永远设置为18摄氏度。他说,只有温度凉,人才能一直保持在清醒的状态。

预想所有突发状况

“眼睛看、耳朵接收、嘴巴传,运用好自己眼睛、耳朵、嘴巴,才能做好机场对外的指挥接口。”这是潘超多年来信奉的工作准则。

2016年2月23日上午,青岛机场指挥室接到南航代办通知航班上有一名疑似脑血栓发作的旅客,希望落地时机场方面派出救护车予以保障。接到通知后的潘超,立即想到了平常头脑里所想到的处置措施,通过甚高频与机组建立联系,详细了解了旅客的情况,安排医护人员在飞机落地前到位。而在航班落地后,提前到位的医护人员迅速登机诊查旅客情况,使用担架将其运送至救护车转运医院急救室。经过救治,旅客转危为安。而此次抢救旅客,就是因为潘超的果断决定,才为病人成功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潘超说,其实这样的突发状况还有很多,有时天气原因还有飞机故障等状况都是瞬息万变的,根本容不得指挥员想处置措施。所以在平日教导新指挥员时,他总会和新指挥员强调指挥员的工作关系到飞机的准点和安全,所耽误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关系到飞机的安全,因此对待工作千万不能马虎和懈怠,必须提前预想好所有的突发状况、天气状况和处置措施,这样在突发状况来临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信网全媒体记者 顾青青

[编辑:亚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