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既镇即区” 西海岸新区启动建设12个特色小镇

2019-06-18 18:35:23
来源:信网
作者:张孝鹏
责任编辑:光影

信网6月18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浙江省、海南省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加快推进我区特色小镇建设,在2014年以海青镇、张家楼镇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4月20日出台《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青黄政发【2015】6号)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进行了周密部署,2015年全面启动12个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12个特色小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5个,总投资28亿元,2019年新列固投项目25个,总投资2.8亿元,共完成道路提升改造约320千米、雨污水管道约280千米,弱电改造160千米,绿化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新建成公园广场9个,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投资环境更加优越,镇街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产业文化融合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倍增效应,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之路。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王台镇获评青岛市级特色小镇,作为新区样板多次承接省内外考察团队观摩交流。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是城市建设规划区,西部12个农业镇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占新区总面积的52%,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较大。2014年西海岸新区获国务院批复以后,为统筹城乡一体,让青岛西海岸新区西部农业镇共享发展成果,遵循城镇化规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开发边界,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12个特色小镇建设,确定了2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产城融合的特色组团—12个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与浙江“非镇非区”的特色小镇不同,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特色小镇“既镇即区”,12个小镇平均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规划的小镇在行政镇驻地周边,空间面积平均10平方公里左右,是镇的“镇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在实处、力求实效。

创新融资机制,小投入撬动大市场。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可持续、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小镇。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投。先后建立了新区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区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新区特色与产业小镇建设领导小组、新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特色小镇)推进专班,区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体制,确立“规划为先、设施为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根、特色为本”的发展思路,实行超前谋划、科学策划、特色规划、有效计划于一体。按照“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镇一韵”的要求,高标准统一编制了12个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镇街驻地风貌设计。明确了发展思路、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先后研究出台了《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相关规划设计、项目前期建设费用以奖代补等。

发挥镇街干部群众勤劳之手助力投。明确由镇街负责镇域建设计划和实施,组织协调服务镇域具体项目开发建设,激发了镇街内生发展动力。海青镇作为新区首批特色小镇试点,镇干部带头常驻项目施工现场,立足打造“茶园小镇”,按照全域争创国家AAAA旅游景区标准,完善了水、电,路、雨、污等驻地基础设施,建设了茶文化主题广场,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形成了独特的“北茶古镇、静雅海青”风格,带动了沿街商铺网点租金翻倍式增长。通过一级带一级、干部带群众,提高了群众参与小镇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发展成果的共享。

创新产城融合机制,旧城镇焕发新容颜。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正确把握城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产业与特色小镇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产业发展与镇域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统筹城区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新区统筹主城区与小城镇规划布局、一体发展,依托生态绿轴、城市发展带、近海开发保护带和滨海大道,构建“主城区-城市特色组团-特色小镇”梯次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统筹建设灵山湾影视城、董家口新港城、古镇口海军城、王台国际城,规划建设12个特色小镇,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推进、规模适度的滨海城市组群。

统筹特色小镇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四个一”融合发展模式,“四个一”即:“一改”,改造镇街驻地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街”,改造和新建特色商业街、聚集商机人气;“一园”,建设特色产业园、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一迁”,村庄搬迁、重点做好轨道交通、青连铁路、董家口港等重大工程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目前,12个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本完成,改造、新建特色商街27条、面积96万平方米,建设张家楼泽丰文化生态园、王台圣瓦伦丁生态等特色园区、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藏马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大村生态农业园等特色园新建各类园区70个,撬动社会资本达400亿元,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海青北茶国家农业公园、塔桥特色美食村、张家楼十里油画长廊、铁山后石沟影视基地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

创新持续发展机制,外推力激发内生力。用好改革的推动力,新区所辖范围包括黄岛区全域,由东部的国家级开发区和西部的原胶南市合并而成,西部小镇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与东部区域差距较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加快结构性改革,用新生产业推动新动力,推进传统工业和农产业生产加工向研发、生产、物流贸易全产业链转变,培育时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园艺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有效供应,扩大有效消费,做大做强小镇经济。用新空间孕育新动力,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和特色产业园,加快“三集中”,即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创新创业者向特色街和特色园区集中,农业转移人口向镇驻地集中,促进规模发展、集聚发展。

释放文化的软实力。创新规划理念,融文化于规划,结合各镇的历史传承、镇域文化和发展禀赋,通过理念创新确定了海青镇“茶园小镇”、张家楼镇“油画小镇”、琅琊镇 “古韵小镇”、藏南镇“旅游小镇”、泊里镇 “港口小镇”、大场镇“工贸小镇”、大村镇“菇香小镇”、六汪镇“山水小镇”、宝山镇“田园小镇”、王台镇“纺机小镇”、铁山“商务小镇”、胶河“秀美小镇”12个镇街的特色定位。将文化软实力转化市场硬实力。琅琊镇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小镇,将城镇建设与琅琊古郡独特的秦汉文化资源、徐福东渡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秦汉古韵小镇风格,与周边的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互动发展,带动了小镇旅游商业和住宿餐饮业。张家楼镇依托达尼画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进培育了绿泽画院、九龙轩等10加文化龙头企业。特色小镇建设这颗“梧桐树”还吸引了深圳著名文化企业上艺文化集团入驻,投资8亿元建设艺术博览城,可提供经营性商铺1000余家,可吸引知名文化企业、职业画室1000余户入驻。

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把特色小镇建设和培育城镇新动能结合起来,创新“特色小镇+电商”、“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多种模式,点燃小城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青岛市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新区特色小镇,建设了180个镇村服务站,培育了小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农村居民变成新市民。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就近城镇化新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让农业转移人口“有活干、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有保障”。

推动宜居宜业就地化。发挥镇驻地行政服务的核心功能作用,实行新型农村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推动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转移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张家楼镇引入联想发展集团发展蓝莓全产业链,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了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镇驻地的绿泽画院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了专业画师超过700人,以其为核心,规划建设了达尼文化产业园和辐射7个村庄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大泥沟头村已完成村庄改造,村里从事美术业人员达1000余人,带动了全村60%以上居民就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办学、医疗、交通条件,新建(修建)教育设施172所、医疗卫生设施388所,便民服务中心27个,公交换乘、枢纽站251个,在特色小镇周边规划布局青连铁路、轨道交通、地铁等重大交通站点,为特色小镇下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特色小镇投入机制,国有资金拉动社会投资。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主体投入。建立国资参与小镇建设、国资带民资投入机制,发挥区属国企贯彻决策和融资管理双重职能,优选7家业务能力较强的区属国有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本跟进扩大投资。国有资本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了社会资本的涌入,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国企参建项目投资达31亿元,投资项目315个。通过国有资金的投入,使镇驻地和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并吸引了安溪铁观音集团、中信证券资本、卓达集团、北京伟光汇通文化旅游等一批大企业投资入驻,为特色小镇长远发展提供了资本和产业基石。

信网记者 张孝鹏

[来源:信网 编辑:光影]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