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3月9日讯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援鄂是我们专业的人士去做专业的事情,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执业操守,把我放进4万援鄂医务人员的大海中,我就是那难以找到的沧海一粟。”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重症护理六组组长卢亮在受访时这样说,在病区,卢亮是所在护理小组的“主心骨”,更是患者的“心理调节师”,在这里,有的不仅是医护和患者,更多的是像家人般的守护与陪伴。
信网了解到,卢亮所在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护理六组只有他1名男护士,作为组长的他本着对队员的负责的原则,更懂得“怜香惜玉”。由于感染病房护士们必须全副武装,身穿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工作,非常闷热,喘息也十分困难,一些姑娘们三个小时就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虚脱症状。但大家深知,病区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谁都不愿给其他同事增加负担,更不想因为自己拖慢整个团队的节奏。“有时看到护士们身体有不舒服,却没有一个人会主动提出去休息,都是默默退到一旁角落,蹲下缓缓,我只要看到就会‘强制’让他们出去休息。”卢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组长,保证大家的安全是他的责任、他希望大家能够义无反顾的来,平平安安的回。
卢亮不仅爱惜自己手中的每一个“兵”,对待患者更是细致入微。他告诉信网,有次在查房中发现一位16岁的小姑娘正盯着手机屏幕目不转睛。“我一开始以为她在看视频,电视剧之类的,结果走近一看,她正在跟着网课复习,手机屏幕很小,长时间盯着看对眼睛伤害可不小,我就跟她要来电子信息,通过在驻地轮休的同事帮其把这些学习资料打印了出来,给她的时候,小姑娘非常开心。”卢亮表示,重症病房的氛围相较于普通病房,本就十分紧张,小姑娘还能静下心来学习甚是难得,自己能够帮助到她也十分欣慰。
卢亮坦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八个字自他深入一线以来被赋予了真正意义,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医护们的团结一致,更需要患者的配合与支持。“这里的患者非常遵守规定,1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1名患者踏出病房,他们和我们说话都是佩戴口罩,并自觉保持1米距离,有的时候,护士戴着3层手套打针没打上,患者无一人有怨言,这些小小的举动都在尽他们的所能最大程度保护着我们。”卢亮感动地述说着,其实像这样的事情,病房内每天都在发生,病毒虽残酷,可却无形中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患者所带给医护的温暖与感动是他们全力以赴的动力。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及收治患者数量的下降,医护人员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地去了解患者,帮助患者。信网从卢亮的口中了解到,患者在被收治到重症病房之前就已经在其他定点隔离场所隔离许久,因病房内空间有限,时间一长,焦虑和烦躁情绪都会相继显现出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他们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即将康复的患者,护士们会带领大家学习‘八段锦’,提高免疫力,还有一部分卧床的老年人,我们也会和他们聊聊天,互相分享一些当地的美食美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抚慰他们的不安情绪。”在卢亮看来,在没有对因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同时保持好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对抗疫情的“王道”。
目送着一位位重症患者病情从好转到治愈出院让卢亮感触颇深,当人真正懂得感恩的时候,一定都是词穷的。一句谢谢虽然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他们对医护们的最诚挚的感恩。虽不能相拥,亦不能看清这些救名恩人的模样,但相信这份特殊的“相遇”不会是结局,而是在另一个地方的美好开始。
信网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