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些家长早上把放暑假的孩子送到图书馆,中午给孩子点一份外卖,下班后再来接。“孩子去哪儿?”的难题困扰着无数家庭。2025年的暑假,青岛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暑期儿童关爱网——随着青岛“四位一体”托管服务体系的构建,即政府主导的学校托管、社区编织的看护网、企业打造的特色营以及社会机构提供的成长空间。那些曾被“寄存”在图书馆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走向既能安全度夏又能快乐成长的暑期新去处。
多元托管的青岛解法 破界编织关爱网络
面对暑期儿童看护难题,青岛的创新实践正在打破传统边界。
7月29日,市南区湛山街道湛山社区打造的暑假托管课堂正式开课。这种社区公益托管班,源于网格员走访时了解到的居民实际需求,今年更优化了课程体系,延长了服务时间。除了主城区,社区暑期托管的半径不断延展,“互助式”托管模式在西海岸新区生根发芽。家长通过参与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帮子女获得公益暑假托管资格。这种创新机制既解决了看护难题,又促进了社区共建,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也加入托管版图。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大厦管理方腾出一整层楼,免费为楼内企业员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务。而青岛高新热电有限公司则将工业场景转化为教育现场,让职工子女走进父母工作的车间,在劳模讲解中学习“暖气如何穿越城市血脉”。
公立学校仍是托管主力军。今年青岛137所学校开设暑期托管班,1012名教师参与服务。市南区主动持续贴近需求,突破学区限制,实施“混团托管”,在东、中、西片学区各选一所学校作为托管点,满足学生就近就便需求。
政府搭台、学校担纲、社区响应、企业参与、社会机构助力、志愿者奉献……这种打破边界、多方联动的机制,有效整合了碎片化的社会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托举合力。特别是“互助积分”等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激发了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社会黏性。
创新实践背后 精细管理赋能托管服务
面对图书馆“寄存儿童”现象,青岛可探索通过分区管理将儿童区、青少年区和成人区分隔开,并专门开辟隔音玻璃房供孩子们活动。同时加强文明宣导,引导家长登记联系方式,确保紧急情况可及时沟通。
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托管有自己的“生存法则”,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推出“透明托管”。家长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孩子情况,老师“360度”看护,延时托管一个电话就能解决。海信探索中心的“探索币大作战”则将财商教育融入游戏,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赚取探索币,累积兑换礼物。
师资不足的短板也在补齐。在青岛,吸纳专业人才的机制正在形成。例如,湛山社区邀请高校教授担任“社区导师”,海信探索中心则有专业科普团队驻场。
不只是看孩子 特色活动点亮假期
在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馆里的夏天”夏令营让孩子们在古韵中浸润成长。面塑课上,小手捏出憨态可掬的熊猫;泥塑台前,专注雕琢独一无二的作品;剪纸艺术中,红纸流转幻化灵动窗花。20天的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不再是书本图片,而成为指尖流淌的文化血脉。
研学实践走出教室,李沧区的少先队员们在盛夏书写着别样成长图鉴:青山路小学的孩子们走进养老院,用手势舞《中国么么哒》为老人送去欢笑与温暖;浮山路中队的“海洋小卫士”在石老人海滩分组净滩,通过“垃圾标本展”亲历塑料降解需450年的震撼教育;崇礼小学的队员们则在公益餐厅化身“小帮厨”,亲子协作为老人备餐,在劳动中体悟“老吾老”的传统美德。
从“安全看护”到“全面成长”, 青岛模式打破了传统托管“管住人”的单一目标,将科技探索、文化浸润、社会实践、安全教育等多元养分融入其中,让暑期成为孩子们拓展视野、激发兴趣、滋养心灵的宝贵窗口期。
当然,针对暑期儿童这张关爱网仍需在可持续性、普惠性、专业性上持续发力。如何让优质托管资源更均衡覆盖?如何建立长效投入和激励机制?如何提升所有托管点的师资专业水平?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青岛今夏的探索,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孩子去哪儿”的现实难题。它更是一次关于城市如何托举未来、社会如何协同育儿的生动实践。青岛的实践表明,破解“暑期看护难”并非无解,关键在于能否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各方潜能,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和温暖的关怀,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快乐、有收获的夏日晴空。这不仅是对当下需求的回应,更是为城市的未来投资,为孩子们的梦想赋能。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