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9月25日讯 9月19日,青岛市即墨区一则“新职伤”线下申报的受理结果,让灵活就业者看到了权益保障的新可能。“新职伤”是专门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采用平台出资、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的原则。作为一名兼职骑手,马先生在去参加美团定期培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进行线上新职伤申报时被系统“卡壳”,最终在律师帮助下通过线下渠道打破僵局。这是青岛7月1日启动“新职伤”试点以来,全市首例线下申报成功案例。那份盖着红章的《受理决定书》,为新职伤保障政策落地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新职伤保障出台 打破灵活就业者维权“痛点”
近年来,外卖配送、即时零售、网约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灵活就业者规模持续扩大。但长期以来,“未签劳动合同”成为这类劳动者维权的最大障碍。信网调查了解到,传统的职业伤害认定以劳动关系为前提,一旦在工作中受伤,若无法提供与平台的正式雇佣合同,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索赔无路”的困境。尤其像外卖骑手、快递员这类“一人多平台”兼职的群体,工作场景灵活、时间分散,更难获得保障。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伤害保障制度探索,无论劳动者是否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只要从事平台安排的工作或为完成工作开展相关行为时受伤,均可纳入保障范畴。这一制度设计,精准适配了新业态就业模式,也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举措。2025年7月1日,青岛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正式启动新职伤保障工作,将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率先纳入覆盖范围,为灵活就业者筑牢“权益防护网”。
青岛试点启动:线上申报本为“便捷通道”
信网了解到,按照新职伤试点的常规流程,线上申报是主要渠道,设计初衷是为劳动者提供“高效、省心”的维权路径。通常情况下,劳动者若在工作中受伤,只需通过所属平台的“一键报案系统”提交申请,上传身份证明、受伤现场照片、工作记录,如订单截图、派单信息、诊断证明等材料,平台会初步审核“是否处于工作时段、是否为工作相关行为”,审核通过后再提交人社部门复核,整个流程多可在线上完成,减少劳动者跑腿次数。
比如,若骑手在接单配送过程中遭遇意外,只需上传实时订单信息、配送轨迹、受伤照片,平台能快速核实“工作状态”,线上申报大概率可顺利推进。这种模式对“单一平台、常规工作时段”的受伤情况适配度较高,也确实为不少劳动者缩短了维权时间。这种“便捷通道”,在马先生的特殊案例中“卡了壳”。
马先生的特殊困境:线上申报 “水土不服”
马先生是一名在饿了么注册的兼职骑手,2025年7月17日下午,马先生在青岛城阳区完成一单饿了么订单的配送后,并未直接回家,而是前往即墨区美团的定期培训地点。此前他已在美团兼职,按照平台要求,必须参加定期培训才能继续接单,这也是他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可就在前往培训地点的途中,他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导致肩胛骨骨折、五根肋骨骨折。
按照常规思路,马先生第一时间通过饿了么平台“一键报案”,但很快,他收到了 “不予确认”的结果。饿了么平台审核认为,事发时他已完成当天所有订单,不属于“接单或送单时段”,不符合平台申报条件。
马先生又尝试美团后台申报。可当天他在美团并未开单,也并未投保,也无法通过美团平台申报。此时马先生意识到自己掉空里了,线上申报的“局限性”更适配“单一平台、明确工作时段”的常规场景,却无法应对“跨平台兼职、工作衔接环节”的特殊情况。
之后,马先生又跑去申请劳动仲裁,结果依旧不理想。劳动仲裁需要明确劳动关系证明,他与两个平台均为兼职合作,无正式合同,无法确认他的新职伤资格。
即墨区线下破局 为特殊场景“打开天窗”
无奈之下,抱着一丝希望的马先生来到了山东德剑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帮助。该律所杨律师听完他的经历,又查看了美团的培训通知、过往接单记录,杨律师认为,马先生参加美团定期培训,是为了继续在该平台兼职接单,属于“工作必要准备环节”,属于保障范围,只是线上系统无法识别这类特殊场景。
随后,杨律师联系到青岛市新职伤委托办理机构。办理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即墨区人社局,建议以线下申报的方式突破线上局限。
9月19日,杨律师和马先生来到了“即墨区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受理保险公司业务的窗口,提交了医院诊断证明、事故责任认定书,骑行轨迹,过往两个平台兼职接单流水,还重点补充了美团的定期培训通知,佐证“出行目的与培训直接相关”等材料。在即墨区人社局工伤认定科“材料核验”后,最终,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马先生开具了“职业伤害确认申请受理决定书”。虽然这份盖着章的文书不意味着马先生已能直接获得理赔,却为他开启了下一步维权理赔的关键通道,如今,马先生的伤情鉴定已进入调查流程。
据悉,这是青岛7月1日启动新职伤试点以来,全市首例新职伤线下申报成功案例。
律师解读:线上线下互补 试点为制度完善“探路”
针对马先生案例及新职伤试点的实践意义,北京浩天(青岛)律师事务所刘乔乔律师表示,新职伤保障试点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劳动关系束缚,为外卖骑手、即时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兜底”,而线上“一键报案”流程的设计,本是为了适配灵活就业者,让理赔更高效、更便捷。但新就业形态的工作场景特殊复杂。“像马先生这样‘完成一单兼职后,为另一平台的必要培训奔波’的情况,本质上仍属于‘为工作开展的准备行为’,却因线上系统暂未覆盖这类‘非接单但关联工作’的场景,导致维权卡壳,这正是试点阶段需要发现和解决的‘流程 bug’。”
对于即墨区通过线下申报突破僵局的做法,刘乔乔律师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制度的“温度” 与“灵活性”:“线下申报不是对线上流程的否定,而是重要补充。人社部门没有机械依赖系统标准,而是通过材料核验认定‘培训与工作的关联性’,既守住了新职伤保障‘为工作行为兜底’的核心原则,也为类似特殊场景提供了维权出口,这正是‘法律温度’的具象体现。”
刘乔乔表示,试点的意义正在于“在实践中找问题、在解决中完善制度”:“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启动试点,就是希望通过个案积累经验。当线上系统覆盖更多复杂场景、线下成为特殊情况的‘补位通道’,线上线下形成互补,新职伤保障才能真正为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坚实的‘权益伞’。”(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