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男子全飞秒术后视物重影一年多 上海爱尔眼科被质疑术前评估有疏漏

爱尔眼科上海总院宣传材料。(来源:受访者)

信网/信号新闻10月6日讯  电脑屏幕拖出长长光晕,报表数字仿佛蒙着一层雾,视线所及皆在光影中打转……27 岁的公司财务杨先生,自2024年3月在上海爱尔眼科总院接受全飞秒近视手术后,便陷入了这样的视觉困境。他称,当初轻信医院手术成功率宣传,仓促决定手术以改善视力、提升工作效率,如今却要面对双眼重影、视物变形、干眼症等问题。甚至被外院专家告知 “眼部结构根本不适合做常规全飞秒手术”,维权之路一波三折。

术后视觉问题频发,工作生活受严重影响

杨先生的工作对视力要求极高,清晰辨认报表数据是其日常基础。2024年3月,他花费13800元在上海爱尔眼科总院完成全飞秒近视手术。本以为能摆脱近视困扰,不料术后第一个月,问题便开始显现——看电脑报表上的数字时出现上下重影,连小数点都变得模糊不清。

发现异常后,杨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上海爱尔眼科,主刀的毛医师始终回应“手术很顺利”“重影会慢慢消”,还劝慰他“别太焦虑”。但事与愿违,一年多过去,他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白天进入办公室等稍暗环境,电脑屏幕会拖出光晕,数字模糊难辨;到了晚上,路灯在他眼中变成 “炸开的蜘蛛网”,加班核对数据时,屏幕光线会刺得眼睛生疼,“除了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看什么都像在光影里打转”。

视觉问题直接影响了杨先生的工作效率。他坦言,现在盯着屏幕不到十分钟就会眼痛、头晕,报表数字常“叠在一起”,“以前核对报表能做到分毫不差,现在连简单的数字加减都要反复核对好几遍,生怕出错”。此外,干眼症也让他备受折磨,“每天半夜都会被眼睛干醒,眨一下就刺痛,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尝试过多种人工泪液,均无效果,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专家告知,这是手术切断角膜神经留下的永久性损伤,“根本没法逆转”。

为矫正视力,杨先生先后尝试框架镜、硬性隐形眼镜、巩膜镜,但外院检查显示,他左右眼角膜厚度仅为 445μm、460μm,不同瞳孔直径下的高阶像差均远超正常范围,角膜曲率也出现异常,“眼部光学系统全坏了,戴什么都没用,还不如手术前戴框架镜清楚”。截至目前,除13800元手术费外,他已额外支出2万元用于治疗费、配镜费和交通费,误工费更是无法统计。

质疑术前评估疏漏,风险告知 “签字走过场”

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位知名专家的诊断让杨先生更为崩溃。该专家明确表示:“你的眼部结构根本不适合做常规全飞秒手术,即便要做,也必须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 这一结论让杨先生意识到,自己的手术不仅存在风险告知缺失的问题,甚至可能连术前基础适配性评估都存在疏漏。

杨先生回忆,术前主刀的毛医师从未详细介绍过手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未针对他的眼部结构是否适配全飞秒手术进行说明。“全程都是一位女销售对接,她只拿了份手术须知让我签字,里面的条款没做任何讲解。我问起风险,她只说手术非常成熟,‘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放心行了’。”

术后维权期间,杨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手术经历与就医过程,并梳理出术前未被告知的多项 “关键信息缺口”,相关内容被大量网友点赞收藏。他指出,医院当初宣称的“99.9999% 手术成功率”,实际仅以“能看见东西” 为标准,而非“视觉质量正常”,重影、炫光等问题都被轻描淡写为“个体差异”。“我术前以为手术失败最坏结果不过是‘戴回框架镜’,却没人说过术后光学系统受损可能导致框架镜也失效。”

多位公立眼科医院专家也向杨先生解释,激光手术必然会升高高阶像差,视觉稳定性本就不如戴框架镜;干眼症并非“小概率并发症”,而是角膜神经切断后的常见后遗症。“医生只提过‘夜视力可能变差’,对白天暗光环境下的炫光只字未提。” 杨先生还提到,专家告知他“角膜厚度就像珍贵的玉石,切多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二次增效手术风险极高,后续矫正方案效果有限。

对于财务这一需精细用眼的职业,术后模糊的视觉让杨先生的工作陷入困境。“我才28岁,正是打拼的年纪,以前能对着几十页的报表逐行核对,现在连最基础的报表核对都难以完成,只能暂时脱离核心工作岗位,不仅丢了绩效,还搭进了远超手术费的开销,生活的热情快被这双眼睛磨没了。”

医调曾因医院拒绝而终止,重启后手术录像争议仍存

“我就想看看手术录像,搞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术前评估不到位,还是手术操作有偏差?而且我需要将录像提供给专业医院,用于制定后续手术康复计划。”杨先生表示,后续两万多元的开销总要有个说法,但自术后出现症状起,他反复向上海爱尔眼科提出查看录像的请求,甚至退一步表示“只给公立医院会诊专家看”,仍被医院以“手术录像不能给本人” 为由拒绝。

2025年8月初,杨先生向上海市徐汇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申请调解,然而提交申请的第二天,他就接到通知:医院明确拒绝参与调解。8月11日,调解正式终止,这让本就被视力问题和经济压力困扰的杨先生更觉无助。

直到近期,医调委再次来电询问杨先生是否愿意重启调解,这才让他看到一丝希望。但在沟通中,关于手术录像的争议再次出现:调解员先是称“录像拍不清眼睛细节,记录不完整”,当杨先生反驳“术前医院明确说过全程录像,还有其他患者看过” 后,对方又改口表示“录像属于患者隐私,不能给本人”。

“我看自己的手术录像,怎么就成了侵犯隐私?连知情权都没有,更别说界定这些后续费用的责任了。” 杨先生既愤怒又无奈。目前,他一边跟进调解进展,一边预约了北京医院的专家,咨询二次增效手术的可能性,“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想试试,只想能像正常人一样看清报表上的数字,哪怕能减少一点后续开销也好”。

全飞秒手术非 “零风险”,医生提醒理性权衡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公开资料显示,全飞秒手术虽为近视激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但本质是“非必需医疗手术”,且对患者眼部条件有明确适配要求,并非零风险。而爱尔眼科此前已多次卷入相关争议:淮安爱尔眼科曾因违规医疗广告被处罚,广州爱尔眼科因宣称“保证治愈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受到处罚;此外,多地消费者反映术后出现干眼症、视力回退等问题,甚至有前员工公开表示,自己术后视力严重下降,常年受畏光、重影困扰。

“很多人只看到‘摘镜’的方便,却忽略了手术的潜在风险、眼部适配性评估的重要性,更没考虑过可能产生的后续成本。” 青岛某三甲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提醒,近视患者术前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完成全面眼部评估,明确自身是否适合手术及适合何种术式,同时冷静衡量:手术可能带来的重影、炫光、干眼症等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疗、矫正费用,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该主任医师特别强调,对于财务、设计等需精细用眼的职业人群,更要充分考量视力问题对工作的直接影响。“清晰的裸眼视力固然好,但完整、稳定的视觉功能和严谨的术前评估更重要。别被‘高成功率’的宣传冲昏头脑,签字前一定要吃透每一项风险。”

截至发稿前,信号新闻已就此事联系上海爱尔眼科总院,值班人员表示会记录情况并转告相关部门,核查后反馈答复事宜,但暂未收到回应。信号新闻将持续追踪医患调解进展、医院回应及杨先生的后续治疗情况。(谷正原)

杨先生术后视觉质量效果图。(来源:受访者)

杨先生角膜矫正手术记录。(来源:受访者)

杨先生门诊就医记录。(来源:受访者)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06 11:39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谷正原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