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2 16:12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周学熙创青岛首家纺织厂 全国学郝建秀工作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纺织业一直有“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解放前三地都是中国经济的台柱,GDP总量相当于全国50%。青岛解放前,已拥有九大纱厂,鼎盛时期总用工人数近10万。解放后,这九大纱厂收归国有,并依次更名为青岛国棉一厂至九厂,青岛纺织工业进入辉煌时期。当时,纺织业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做“织机一响,黄金万两”,此话不是虚谈,据《青岛纺织史》记载,1949年,纺织业所创造产值占青岛总产值的75.9%!

周学熙建青岛第一家民族纺织厂

很多人都知道青岛国棉九厂这个名字,但对于九厂的最早创办者周学熙恐怕知之甚少。周学熙何许人也?他是晚清山东巡抚周馥的儿子,他改变家族传统,成为新型实业家,与张謇齐名,人称“南张北周”。据《青岛纺织史》记载,周学熙寓居青岛期间,来青岛沧口购买德国人的德华缫丝厂旧址筹建厂房,订购机器,创办了华新纺织厂,这家纺织厂经过不断演变,成为了后来的国棉九厂。

现在我们通常称道的青岛的九个国棉厂,八个是由日本人建造的。在当时青岛众多日本纺织厂林立的形势下,有一家中国人开办的纺织厂反而屹立不倒,它就是华新纺织厂,他的创办者就是周学熙。辛亥革命后,周馥作为清朝遗老来到青岛,周学熙则一并前来照看父亲。在此期间,他去了崂山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斋戒沐浴,检阅《藏经》,待了三个月,以为青岛是久居之地,于是打算创立属于自身的实业。

青岛纺织联合会行政宣传处秘书长王立永,对于周学熙建厂一事知之甚详。“当时困境重重,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幸亏周学熙是当时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财力算很雄厚,加上父亲周馥的支持,筹集资金变得顺利了许多,厂子才算是勉强办起来了。”据《青岛纺织史》记载,在1913年的时候,周学熙筹集了30万银元买下德华缫丝厂,拟建纺纱厂——华新纺织股份公司青岛分厂(国棉九厂前身)。他向德商瑞记洋行订购英国爱色利斯纱机,一战结束后,又从美国订购纺纱机,直到1919年才建立了青岛华新纱厂。

华新纱厂的经营颇为坎坷,众所周知,当时的青岛刚刚摆脱德国人的控制又沦入日本人的手中,日商为了霸占青岛的纺织业,自然会用尽各种手段排挤华新纱厂,这最终导致华新纱厂走进低谷。为了摆脱困境,周学熙一度将工厂交给他的儿子周志俊主持。周志俊上任后,考虑到纺纱难以续存的情况,进行六项改革,他有留洋的经历,就对工厂用西方的管理方式。

据周志俊先生回忆,华新纱厂在青岛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当时日本人有意捣乱,招来崂山土匪孙百万、马文龙,并绑架商会会长隋石卿”,周志俊称,当时他住在厂内“每夜均闻枪声,一夕数惊。”除此之外,由于军阀混战,青岛市政的主持者也是几易其人,频繁的迎来送往同样让华新不堪重负。九一八事变结束后,华新纱厂的股线在东北三省市场跌落,周志俊非常惊慌,不得已只能借钱买布机,开办了织布厂。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华新纱厂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了焦土抗战政策,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曾召集工商界的人开会,劝说大家将工厂内迁,华新纱厂也有南迁的打算,设备已经运到上海了,结果因日军封锁,被迫抛锚。”王立永说,“后来日本在青岛登陆后,强迫周志俊卖厂,其实周已经把厂子转给美国人了,但日本人不甘心,他们扣押了周志俊的外甥作为恫吓的手段,反反复复之下,整个厂子以196万日元的低价卖给了日本人。”自此之后,青岛第一个民族纱厂成了日本人的资产,直到抗战胜利,华新纱厂才被赎回,最终成为了青岛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据“上青天”地位的重要力量。

日本纱厂短小精悍,一人不多

华新纱厂经营的步履维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在青岛兴办纺织业的力度,说来有趣,如果我们非要追本溯源的话,后来青岛的九大国棉厂有8个是日本人建的。1916年到1926年十年间,日本人先后在胶济铁路青岛四方站至沧口站沿线建立了内外棉纱厂(国棉二厂前身)、大康纱厂(国棉一厂前身)、宝来纱厂(现华新物产公司与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一部分)、富士纱厂(第二毛纺织公司前身)、隆兴纱厂(国棉三厂前身)、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前身)等大型纱厂以及铃木丝厂;1935年到1936年,又在沧口建起了“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分工场”(国棉五厂前身)、“丰田纱厂第一厂”(国棉四厂前身)。

客观来说,日本在青设立纺织厂是为了对中国进行资本侵略,但他们设立的厂房、添置的机器却成为之后青岛纺织工业的基础。日本人为何对青岛的纺织业“情有独钟”呢?王立永认为,这和青岛得天独厚的环境不无关系,“青岛正好位于北纬35度,靠海,它的湿度能够保证纺织机器的设备损耗最小;而且当时青岛周边人口丰富,人力资源也很廉价,山东人脾气温顺,身体粗壮,再加上这里有胶济铁路,有港口,还挨着棉花产地,比如滨州等地市,是一个特别适合发展纺织业的城市,所以日本人会选择在青岛发展纺织业。”

众多纱厂的设立,使得青岛一度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后方基地,他们安排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添置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作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些设备直到解放之后仍然发挥着作用。后来国民政府负责接收在青日本企业的范澄川曾经谈到日本设厂的用心程度:“日本工厂的风格是短小精悍,按照设备的需要支配劳动力,决不多用一人。”虽然彼时日本已经战败,但他依然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管理工厂“以时作息,不差分秒,秩序井然,有如军旅,难怪它的工业生产水平凌驾欧美之上了。”因此,后来国民政府接收日本企业时,也仿照他们的模式,一人顶一人,绝不多用一个人,以节约资金。

除了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之外,日本人在青岛的各个棉纺厂之间也曾存在着竞争,乃至彼此之间保有商业秘密,技术并不互通,这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周志俊的《青岛华新纱厂概况和华北棉纺业一瞥》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日本纱厂的技术对外保密,各厂之间讳莫如深,为了得到日本纱厂的先进技术,华新常派技术人员和工匠以“探亲访友关系,混入他方,调查学习,对于日本纱厂的技术秘密,全靠偷学。”而范澄川先生也曾提到,“对于创造发明,相互间也是严格保密,不肯交流的”,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青岛各日本纱厂之间的微妙关系。

所有日本纱厂曾被炸毁

日本人在青岛建造的纱厂虽然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国民政府接收,但在此之前曾经遭到过一次破坏,这就是著名的沈鸿烈炸毁纱厂事件。

上文提到,日本在青岛登陆后曾经强迫周志俊卖厂,这一方面源于日本想要利用战争攫取中国财富,另一方面也跟沈鸿烈炸毁所有的日本纱厂有关。当时,日本攻势迅速,青岛面临沦陷,沈鸿烈贯彻国民政府的“焦土抗战”策略,实施了对日本纱厂的爆破。爆破所需的炸药于1937年7月中旬自济南运到青岛,8月日本就撤出了所有在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作人员,12月中旬,日军开始进攻青岛,12月28日晚,沈鸿烈下令炸毁日本厂子。

据文献记载,爆炸从沧口一路往南,连绵20里,爆炸声不断,这次爆炸引起的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给日本造成了上亿日元的损失,沉重打击了日本“以战养战”的阴谋。

11年之后,同样有一批炸药被运到青岛,这些炸药同样被用来爆破在青岛的所有纺织厂,不同的是,1948年的国民政府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爆破阴谋被中共地下党粉碎,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国共两党为争夺青岛的纺织厂而展开的斗争。文/图 记者 田野[编辑:每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