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中国有足够资产应对债务风险 不存在债务危机

2016-06-16 08:38:46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当前,中国的债务问题受到全世界关注。中国的债务到底高不高,是否存在危机?对此,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理事长李扬15日在国新办吹风会上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有足够的资产来应对债务风险,不存在债务危机。

中国的债务算不算高?

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居民部门债务率在40%左右,金融部门债务率约为21%,政府部门债务率约为40%。“这样的债务水平,从全球来看不算太高。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李扬进一步解释,截至2015年末,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合计26.66万亿元,占GDP比重39.4%。即便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加入,以更宽的口径估算,政府债务水平达到56.8%,仍低于欧盟60%的预警线,也低于当前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专家介绍,当前,日本政府债务水平超过200%,美国超过120%,法国120%左右,德国80%左右、巴西100%左右。

关于市场普遍担心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李扬认为,看地方政府能不能还得起债,需要用债务率指标衡量,如果债务率不足100%说明还得上。2015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2%,低于国际通行警戒值。“目前中国的债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企业部分,中国企业债务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李扬介绍,截至2015年底,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率高达131%。如果加入融资平台债务,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将激增至156%。其中,国企的债务率占比较高。

中国是否存在债务危机?

评估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光要分析债务本身,还应考虑资产。李扬认为,中国拥有足够的资财来应对债务风险,发生债务危机应为小概率事件。

社科院的研究显示,按宽口径匡算,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7.3万亿元,主权负债124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3万亿元。按窄口径匡算,即扣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以2014年的土地出让金替代当年的国土资源性资产,中国的主权资产减少到152.5万亿元,但主权资产净值仍有28.5万亿元。

李扬表示,即使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中国也有足够的资财,在不对国民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的条件下,予以妥善解决。

在李扬看来,中国的高储蓄率为中国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巨大的缓冲。我国每年要有相当于GPD的50%的储蓄需要转化为投资,而储蓄向投资的转换大多会形成国内债务。高储蓄率使得中国的债务可以在国内依靠自身力量平滑地处置。

此外,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各级政府借债主要为了进行投资。“因此,与巨额债务相对应,我国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形成未来偿债的可靠保障,从而也大大降低了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李扬说。

中国该如何处理债务问题?

近期,中国银行业不良率有所上升,债券市场上个别企业出现违约现象。对此,李扬表示,债务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其中的不良资产,本质上是要挤出过去增长过快留下的“水分”。不良资产在实体经济中相对应的是过剩产能、过多的库存,因此去杠杆和去产能、去库存密切相关。“鉴于中国企业债务主要来源于国企,处理债务问题和国企改革密切相关。”李扬认为,处理债务问题还和中国的市场化和法制化建设紧密联系,兼并重组、债转股等方式要在依法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不能一纸文件就处置了。“解决债务问题得从化解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机构改革等多个角度通盘考虑。”李扬表示,财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发改委、银行机构等难凭一己之力完成,需要协调各方一起努力,把过去几十年高增长中积累的问题处理了,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中国将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债务问题

6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理事长李扬透露,中央已经形成共识要对债务问题进行统筹管理,未来还将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李扬表示,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如果目的是要评估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分析的范围就不应局限于债务,还应该考虑资产。中国拥有足够的资财来应对债务风险,发生债务危机应为小概率事件。

就在前一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也建议中国成立专门机构处理债务问题。利普顿说,“企业债务虽仍可控,但数额庞大且快速增长。为避免今后出现严重问题,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已经势在必行。需要全面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来硬化预算约束(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对薄弱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确认和分配损失,处理相关的社会成本,并便利市场准入。鉴于这方面涉及的广泛挑战,我们建议成立一个人员配备充分、具有清晰职能的工作小组,并以正在实施的煤炭和钢铁行业重组计划为基础,来推动和实施现实可行的国企重组并处理与之相关的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对于统筹管理债务的问题,李扬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筹的机构,但是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作为智库经常会参与中央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我发现已经形成统筹管理的共识。

李扬表示,财政部可以考虑到国企、央企、融资平台等债务问题,但是企业债管理不到,一行三会只能处理金融机构的相关债务问题,并且没有掌握全部数据,因此对于统筹管理,中央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还没有形成机构安排,但是未来会解决。

李扬介绍,中国债务问题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拥有高储蓄率,每年相当于GDP的50%的储蓄需要转化为投资,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因此储蓄向投资的转换会形成债务,高储蓄也为中国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巨大的缓冲。

第二个特点,中国各级政府的借债主要为了进行投资,因此与巨额债务相对应,中国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优质资产,形成未来偿债的可靠保障。

对于中国经济放缓加剧中国债务产生的说法,李扬不赞同。李扬认为,中国过去经济增长过快掩盖了债务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只是让债务问题显露出来。解决债务问题和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当前处理债务问题是强固基础,稳定增长,为长期发展打基础。

地方政府不愿意接受房价下跌,认为这将会引发地方债务危机。李扬认为,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讲,这样想很正常。但是房地产泡沫问题,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泡沫问题已经成为事实。中央强调去库存就是确定这个调整。

利普顿敦促中国立即采取行动解决不断增加的企业债务,否则在中国向消费拉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能有“走危险的弯路”的风险。

李扬表示同意上述看法,非金融企业的债务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包括国企和央企等,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如果非金融企业出现债务问题难以解决,会引发金融企业出现问题。一旦金融企业出现问题,这将与中国政府密切相关,会引发相关的财政问题,所以必须重视。

中国陷入债务危机?海外机构逆势杀入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特别是中国债务危机初现端倪,有悲观分析称,中国即将已经陷入债务危机。但是,汇丰却助一家海外机构逆势杀入中国债券市场。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碧娟在6月14日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汇丰对中国全年的GDP增速预测值为6.7%。汇丰刚刚帮助一家海外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而汇丰与前海金控组建的合资证券公司目前尚无时间表。

英资管公司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碧娟在6月14日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汇丰刚刚帮助一家海外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汇丰银行协助英国资产管理公司——Insight投资管理(环球)有限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备案。并且汇丰将为该公司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的结算代理及托管服务。“在市场越开放的时候,就等于说有越多的产品和投融资机会。另外国内银行间市场的开放让海外的投资可以进来,这也可以带来很多的业务发展的机遇。”黄碧娟在银行业例会上对凤凰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受到投资渠道和投资额度的限制,导致持有量较低。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放开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通知》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即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备案表。投资额度放开,交易品种也相应拓宽,可参与现券、回购、借贷、远期、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其他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交易,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自主决定投资规模。并允许其自主选择结算代理人为其代理交易和结算,境外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深度和灵活性提高。

Insight也是《通知》发布、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首家进行备案的境外机构,而汇丰也成为首家协助进行此类备案的银行。

合资证券公司筹备尚无时间表

2015年11月汇丰银行与前海金控宣布拟在深圳前海组建港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的进程,黄碧娟今日(6月14日)回应称其仍在筹备中,目前尚无时间表。

2015年的后两个月,前海金控先后宣布与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成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且处于等待监管层批准阶段。但半年过去,并没有新消息释放。据了解,当前合资券商中仅有中金公司、光大证券、中银国际、瑞银证券4家有全牌照,多数外资合资券商所持仅为投行牌照。

另外,会上黄碧娟还介绍了以中国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为契机,汇丰将持续投入和发展内地业务。中国是汇丰优先发展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加入SDR、自贸区建设、沪港通的开通、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等措施陆续推进,汇丰银行重点投资珠三角地区,且在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两方面发力,粤港两地的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