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面制品抽检结果分析报告》。按照计划,本次共抽检面制品95批次。经检测,合格86批次,不合格9批次,合格率为90.53%,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说明一年来对含铝添加剂使用开展专项整治和加大宣传力度,有效遏制了铝超标现象。
抽检面制品95批次
按照计划,本次共抽检面制品95批次,包括油炸类面制品(油条、馅饼等)44批次、蒸煮类面制品(馒头、花卷、包子等)51批次。油炸类面制品共计抽检44批次,其中包括油条、馅饼等,产品来自于流通环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食杂店)和餐饮环节(小吃店、餐馆、企事业单位食堂、快餐店)等。依据要求,设定油炸面制品的检测项目包括铝的残留量、溴酸钾、糖精钠3项。
蒸煮类面制品共计抽检51批次,包括馒头、包子、花卷等,产品来自于流通环节(农贸市场、便利店、商场超市、食杂店)和餐饮环节(小吃店、餐馆、企事业单位食堂、快餐店)等。依据要求,设定蒸煮类面制品的检测项目包括:苯甲酸、山梨酸、滑石粉、甜蜜素、铝、过氧化苯甲酰。
市场小吃店问题多
经检测,95批次中合格86批次,不合格9批次,合格率为90.53%。其中,本次抽检的44批次油炸面制品中,合格样品40批次,不合格样品4批次,合格率为90.91%;不合格产品为4批次油条,不合格项目为铝的残留量。抽检的51批次蒸煮类面制品中,合格样品46批次,不合格样品5批次,合格率为90.20%;不合格产品如下:3批次样品(1批次馒头、1批次花卷、1批次包子)铝的残留量不合格,2批次样品(1批次馒头、1批次巨主)山梨酸不合格。总的看来,面制品存在问题相对较多,在本次市民关注的十大类食品抽检中,面制品的合格率是最低的,不合格产品包括包子、油条、馒头、花卷,不合格项目包括铝和山梨酸。
此外,提醒市民注意,流通环节的农贸市场和餐饮环节的小吃店问题相对较多。本次面制品抽样场所较多,流通、餐饮环节均有涉及;分析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流通环节的农贸市场、便利店问题较多,餐饮环节的小吃店、中型餐馆问题相对较多。
7批次铝残留超标
食品中的铝主要来源于添加的改良剂和膨松剂(明矾),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硫酸铝铵。依据标准,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可以用于油炸面制品中,其铝的残留量要求≤100mg/kg(干样品,以Al计);其不得用于蒸煮类面制品中;而本次抽检3批次蒸煮类面制品中检出铝、4批次油炸面制品中铝超标,该7批次产品不合格。面制品中铝超标,其原因包括:一是个别生产者不了解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超范围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馒头、包子中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二是个别生产者为使油炸面制品更蓬松,超限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油条、馅饼中铝超标。
山梨酸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食品防腐剂、保鲜剂,其防腐效果是苯甲酸钠的5-10倍,且其毒副作用比苯甲酸还要低,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效安全的防腐保鲜剂。依据标准,山梨酸不得用于面制品中,而本次抽检1批次大馒头和1批次巨主 (蒸煮类面制品)中检出山梨酸,含量分别为0.064g/kg、0.16g/kg,2批次产品均不合格。面制品中检出山梨酸超标,其可能原因是个别生产者为延长面制品的保质期,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山梨酸所致。本次检测未发现使用增白剂和甜味剂的现象,说明面制品的增白剂和甜味剂使用规范。
购买面制品,注意这四条
根据本次抽检结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给市民消费建议:
1.
选择有营业执照的、正规渠道销售的面制品,遇到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
2.
通常购买的面制品最好即买即食;如果发现有异味,一定不要再吃。对于包子、馒头等,建议买回去后加热再食用。
3.
购买食品时,不要过分追求香甜味美,在追求味觉享受的同时,要注意这种过度的美味是否与食品本身的组成相符,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4.
油条属于高温油炸食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高温已经使它失去了营养价值,且油脂含量高,油炸过程还可能会带来致癌物质;此外,油条中经常添加含铝食品添加剂;因此油条不要经常作为早点食用,但为调剂口味,偶尔吃一次对身体也无妨。
[编辑:云彩]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