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从“打卡”到“沉浸”,让网红路穿越热度周期
从“打卡”到“沉浸”,让网红路穿越热度周期
火爆出圈的青岛琴屿路、龙江路,正在探索“流量变现”与“价值沉淀”的平衡,推动街区活力穿透四季、实现长效繁荣
当琴屿路的滨海浪漫定格成镜头里的美好回忆,当龙江路漫画墙与老建筑碰撞出文艺火花,青岛网红路早已超越打卡地标,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
网红经济中,“爆红”是流量瞬时集聚,“长红”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命题。面对业态同质、热度易散、体验单一的挑战,青岛网红路亟需跳出“打卡依赖”,以“主客共享”活化历史肌理,以“文旅+”思维打破边界,以精细化服务筑牢品质,让网红路的活力穿透四季、摆脱淡旺季桎梏。
近日,记者深入琴屿路、龙江路等代表性街区,与商户、居民、文旅从业者及专家学者深度对话,记录街区生长的真实轨迹,倾听不同层面的转型诉求与实践构想,期待通过梳理这份多元声音,为青岛网红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繁荣提供一份兼具现实参考与实践价值的思路借鉴。
挖掘文化内涵
推动街区发展
琴屿路:
●通过串联动线,将琴屿路与周边景点有机整合,构建文化组合空间
●策划主题展览、街头艺术装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青岛的历史故事
●打造IP视觉形象,如特色路牌、路面色彩区分,增强辨识度与休闲属性
●引入小型主题活动、口袋公园等,丰富游客体验,增强互动性与停留意愿
龙江路:
●守护核心优势业态,扶持有情怀的老商户成长为“头部关键店”,以标杆引领街区气质
●划定业态准入边界,鼓励文创手作、独立书店、非遗体验等业态入驻,形成“主业态突出、副业态互补”的生态
●活化历史遗存,在保护焕新赵太侔故居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陈宝仓、杨振声等故居的人文故事,以多元形式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
●打捞集体记忆,抢救性记录原住民口述历史与街区变迁片段,转化为文字、影像等可触摸的文化载体
一条步行道与镜头美学的“诗意邂逅”
11月的青岛,海风微凉。琴屿路上,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摄影师架起三脚架,捕捉海湾S形曲线与红礁石碰撞出的油画质感;年轻人在“孤独的树”前排起长队,等待与大海、长椅同框的瞬间。
从曾经的小众观海步道到如今的“顶流”,琴屿路书写了一段从打卡地到城市文旅IP的进阶传奇。
百年变迁,从“深闺静巷”到全网热追
琴屿路的历史,是青岛城市变迁史的缩影。
早在德国殖民时期,因小青岛形似古琴、海浪声如琴鸣,这片区域得名“琴屿”。随着1922年青岛回归、1929年鲁迅公园建成,琴屿路逐渐转为民用,成为连接小青岛与鲁迅公园的游览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被正式纳入海滨游览体系。然而,直至2020年,琴屿路仍处于“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新馆开馆带来了巨大客流量,位于南侧的琴屿路恰与海军博物馆形成天然游览动线。自此,琴屿路正式进入流量视野。
从“深闺静巷”变身为网红的真正转折点在2023年9月——琴屿路全段调整为步行道,禁止社会车辆通行。这一功能转变为后续的文旅“爆发”奠定了基础。
“改为步行道标志着相关部门认识到这里的特殊价值。”青岛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波分析,“这意味着琴屿路从城市一般道路功能向旅游休闲功能和城市形象支点的转型。”
2023年播出的青春剧《当我飞奔向你》曾在此取景,剧中“孤独的树”浪漫场景引发的情感共鸣在社交媒体发酵后,在今年3月为琴屿路带来了现象级曝光。“当时还处于旅游淡季,但日均营业额已突破去年‘五一’假期的纪录。”琴屿路一家咖啡店主理人表示。
今年“五一”和“十一”假期,琴屿路更是迎来客流高峰。10月3日,在琴屿路“孤独的树”前,游客排起长队。从河北石家庄来的韩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和朋友排队接近50分钟才打卡成功。
市南区旅游市场秩序专班督导员马建东介绍:“今年旅游旺季,琴屿路及周边热门景区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最大客流量5万多人。”
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也持续助推琴屿路“破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相关话题浏览量累计超5亿次,相关笔记达100多万篇。在社交平台上,琴屿路如今已与栈桥、八大关、信号山等景点齐名,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多维合力,“托举”起现象级地标
深究琴屿路的走红路径不难发现,琴屿路的“破圈”之旅,是一部融合了天然禀赋、社交传播、影视赋能与精细治理的典型样本。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琴屿路的“出圈”奠定基础。S形海湾勾勒出独特的视觉纵深感,退潮时显露的罕见红礁石群与岸边的红瓦老建筑相映成趣,再搭配青岛标志性的蓝色滨海栏杆,共同构成层次丰富的色彩美学,随手一拍便是“氛围感大片”。
而更深层的魅力,源于琴屿路对城市文化肌理的串联。向东漫步,可沉浸于鲁迅公园的红礁碧浪与松林幽径;向西而行,海军博物馆的退役舰艇阵列诉说着大国海军的峥嵘岁月;路的尽头,小青岛上的琴女雕塑静静伫立,将城市音乐之魂融入海风。这条“一步一景”的动线,不仅是一条观光步道,更是一条融合自然奇观、历史记忆与艺术符号的滨海文化长廊。
社交媒体“滤镜革命”与影视剧作的助推是琴屿路实现现象级传播的关键变量。从“小镰仓”到“青岛眼泪”,琴屿路的名号不断转换,成为年轻人争相分享的热点。
“出片和社交功能是目前游客最看重的需求点之一。”马波认为,琴屿路精准契合了这一需求,以高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和沉浸式场景满足年轻人对“仪式感旅行”的期待。
而影视作品的加持则让这片风景有了情感温度与叙事张力。电影《被我弄丢的你》、青春剧《当我飞奔向你》将琴屿路作为重要取景地,以细腻的镜头语言赋予其青春、遗憾与重逢的情感意涵。影视IP的持续发酵叠加短视频平台的裂变式传播,使琴屿路从“网红”向“长红”迈进。
面对汹涌客流,如何保障游客体验与居民生活秩序?“流量带来机遇,也考验治理精度。”马建东表示。去年以来,市南区组织公安、综合执法、文旅等多部门组成18人的旅游秩序专班,通过每日巡查、定点值守与动态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琴屿路沿线的常态化维护。
“孤独的树”位于莱阳路8号院,紧邻琴屿路。由于这棵树处于居民楼下且院落空间有限,游客的打卡热情与居民的宁静生活之间一度产生矛盾。专班迅速介入,通过设置提示牌、优化动线引导、劝离游商浮贩、整治楼院环境等举措,既缓解了矛盾,又提升了游览品质。
“我们力求在烟火气与秩序间找到平衡。”马建东如是说。
有机更新,与城市文旅共生共长
尽管成绩显著,但琴屿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红”,仍需破解多重课题。
马波认为,琴屿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与周边景点形成联动效应,打造复合型文化地标。
马波建议,可通过串联动线,将琴屿路与周边景点有机整合,构建文化组合空间;策划主题展览、街头艺术装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青岛的历史故事;打造IP视觉形象,如特色路牌、路面色彩区分,增强辨识度与休闲属性。“可引入小型主题活动、口袋公园等,丰富游客体验,增强互动性与停留意愿。”马波说。
对此,马建东也表示,市南区已着手规划琴屿路文化内涵提升行动,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
在专家看来,琴屿路的提升不应局限于一条路的改造,更应成为青岛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项目。“琴屿路是典型的‘以小见大’,通过这条路的提升,可以示范青岛如何实现向‘高品质旅游’的转型。青岛除了琴屿路,还有很多特色区域需要系统性提升,不能碎片化。”马波强调,“要放到城市有机更新和持续性发展里面再去考虑。”
从城市通道到全民打卡的文旅IP,琴屿路的百年蜕变印证着一个道理:真正的“长红”,不在于一时的流量狂欢,而在于对自然禀赋的尊重、对文化脉络的延续、对管理精度的追求及对城市发展理念的践行。
随着青岛旅游从观光迈向体验,走向高质量发展,琴屿路的探索,将会打开新天地。
一家咖啡馆与文艺街巷的“时光契约”
“2014年我开咖啡馆时,龙江路还是条人少车少的安静老街,周边连像样的商铺都没几家。”坐在爬满绿植的窗前,不舍昼夜咖啡馆老板孙海燕摩挲着咖啡杯沿,目光掠过窗外熙攘的人群。
作为龙江路早期商户,11年间,孙海燕亲历了街区自发生长、爆红出圈与治理升级,见证了这条百年老街从默默无闻一路“变身”为网红打卡地,对这片充满烟火气的街区,她始终怀有深切的期许。
一场自发生长的“蝶变”
龙江路的根,深植于青岛老城区肌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已存在的街巷,两侧矗立着多栋德式老建筑,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在青砖灰瓦间流淌。
2014年孙海燕落脚时,整条街商业氛围几乎为零。彼时大学路咖啡馆已有烟火鼎盛的气息,龙江路却仍是一片空白。孙海燕亲手在墙根种下爬藤绿植,这些年,绿植爬上墙面,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2018年成为龙江路“命运改写”的关键节点。上合青岛峰会期间,政府对周边街区整体提升,粉刷墙面、修缮道路、清理角落,沉睡的老街焕发出整洁清新的面貌。
“改造后的街道干净明亮,拍出来像欧洲小巷,开始有文艺青年专程来打卡。”孙海燕介绍,最初游客多是深度游爱好者,沿大学路网红墙到总督府路线漫游,龙江路成为必经之路。
真正让街区“出圈”的是漫画元素。“2018年前后,多多洛奶茶店绘制了第一面漫画墙,色彩鲜亮、充满童趣,很快成了打卡热点。”孙海燕回忆,后来商户纷纷加入,一面面漫画墙在老建筑上铺开,形成漫画街独特标识。
小红书二创照片、社交媒体攻略分享让这条老街迅速打破地域边界,成为全国知名网红地标,游客量呈几何级增长。人气飙升之下,商户自发聚集。“从最初几家饮品店,逐渐发展到文创店、纪念品店、酒馆等多种业态,甚至居民院落老房子也被租来开店。”孙海燕见证着街区商业生态扩张,昔日静谧街巷终在烟火与诗意交织中,长成了藏着生活热望的模样。
繁华之下的“成长烦恼”
如今的龙江路,早已褪去静谧底色,节假日里,街巷人声鼎沸,举着相机的游客在人流中寻觅景致,商户门前常排起队伍——人流带来的蓬勃商机,也让这条网红路与街区商家在拔节生长中遇上了需要耐心磨合的“成长烦恼”。
熙攘人潮固然是街区流动的活力源泉,但这份匆匆而过的热闹如何化作游客愿意进店小坐的温暖停留,正是网红路走红后,店家与街区共同面对的挑战。
与此同时,一些“小插曲”悄悄上演:流动摊贩偶尔占道、夜间小酒馆有时会打扰周边居民休憩、长期停放的流动售卖车也影响到了交通与美景。
得益于政府的及时介入,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多部门联合清理占道摊贩,还街巷整洁;针对公厕不足,增设引导标识缓解游客之急;旺季街区变身步行街,志愿者维持秩序;街道办牵头成立商户联盟,制定行业公约与评分机制,让经营更规范。
不过,更值得留意的是文化与网红属性的平衡。“漫画墙确实是引流利器,但有些作品艺术性不足。”孙海燕觉得,如今网红元素过于凸显,而陈宝仓故居、赵太侔故居、杨振声故居背后的故事,那些刻在老建筑里的岁月痕迹还没被更多游客知晓。“要是网红热度退去,街区该靠什么留住游人?”她的顾虑道出不少商户的共同“烦恼”。
在这些“烦恼”中,待解之题已然浮现:如何让百年文化底蕴与网红流量双向赋能,让热度转化为文化传播推力,让底蕴成为流量续航根基;如何让商业活力与居民生活和谐相融,让繁荣不扰烟火,让生活滋养商业温度;如何让熙攘人潮与有序秩序相得益彰,让人潮成为秩序之美注脚,让治理护航人潮永续……
这些“考题”既是街区破局之钥,更是城市更新中需以时间为笔、匠心为墨慢慢作答的命题。
跳出“网红依赖”的新途
从漫画涂鸦爆红到直面网红效应“长红”的挑战,如何平衡好“流量变现”与“价值沉淀”,如何挣脱网红标签束缚,让街区生命力穿越热度周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给出路径——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才是街区抵御时光侵蚀、实现长效生长的核心密码。
专家指出,业态与文化的同频共振,是摆脱“网红依赖”的首要命题,而这也是清单中“业态适配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守护核心优势业态,扶持有情怀的老商户成长为“头部关键店”,以标杆引领街区气质;另一方面要划定业态准入边界,鼓励文创手作、独立书店、非遗体验等业态入驻,形成“主业态突出、副业态互补”的生态,让每家店铺都成为文化载体。
网红元素是引流“敲门砖”,历史文化才是留客“定心石”。“龙江路的魅力,从来不止于漫画墙的光鲜,更藏在老建筑的岁月馈赠与市井烟火里。”在孙海燕的“未来构想”中,新途必然是文化唤醒与流量共生,破题核心则是让深藏的文脉从“隐性”走向“显性”。
而这需要双向发力:一方面活化历史遗存,在保护焕新赵太侔故居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陈宝仓、杨振声等故居的人文故事,以挂牌解读、AR导览、主题特展等多元形式,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另一方面打捞集体记忆,抢救性记录原住民口述历史与街区变迁片段,转化为文字、影像等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让游客在打卡之外读懂过往,让百年文脉延续温度。
街区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自然生长的“生态”,这份生长力量离不开政府、商户、居民、游客的共同守护和用心浇灌——
政府需要当好“规则制定者、基础建设者、矛盾协调者”:政策上,鼓励艺术家参与墙绘创作,让网红元素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机制上,深化商户联盟,联动各方形成治理合力,平衡商业发展与居民生活;服务上,为业态升级、文化挖掘提供支持,让每一份坚守都有成长土壤。街区商户则要守住初心,深耕文化内核,避免同质化,让每家店铺都成为独特风景。居民与游客也要常怀包容之心,共同维护街区秩序与温度。
“龙江路是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商业活力又有生活温度的地方。”孙海燕坚信,龙江路正如她手中的咖啡,经过时间沉淀与各方打磨,韵味将更加醇厚绵长,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硕/文 王雷/图)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