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游击队变集团军,青岛食品小作坊将“入园”监管
小作坊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堪忧,一般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今年,青岛市食药部门将对食品生产小作坊“招安”,统一安排进加工产业园,实行原材料、添加剂统一采购,全部产品纳入追溯体系,解决卫生环境问题等,年底前,将建成15处小作坊加工园区,让小作坊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生产小作坊将纳入加工产业园
3月6日,青岛市食药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产业园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的建设情况。据青岛市食药局监管处处长黄少华介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是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青岛共有合法小作坊460多处,主要生产馒头糕点、豆制品、熟肉制品、粮食加工品、淀粉制品、薯类、蛋类等大众食品和特色传统食品,总体上看呈现数量多、分散广、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的特点。从抽检情况看,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小作坊食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72%、86.1%和90.07%。“从抽检结果看,小作坊抽检的食品问题仍然是全市食安问题的重点,占所有食品问题的四成多。”黄少华介绍。
为解决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安全隐患,实现规范化、园区化、工业化、集约化发展,日前,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产业园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引导分散加工、环境混乱、专业基础低、管理粗放的小作坊加快进驻产业园和加工基地,通过建设产业园和加工基地,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分散向集中、由个体向群体、由简单向系统的快速集聚,2017年三区四市要新建1处群众消费量大的产品产业园或加工基地。
原料、添加剂统一采购,食品纳入追溯体系
据了解,纳入产业园和加工基地的食品品种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三小”条例》规定的产品准入目录要求,品种相同或相近,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统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采购,实行索证索票、专簿管理;统一工艺流程,进行自查记录,防范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统一标签标识,鼓励产品预包装销售,使用“一票通”票据,加强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统一产品检验,严格落实检验制度;统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在资源配置方面,完善生产加工条件,周边环境符合相关环保、卫生等标准要求,统一规划配套围墙、水、电、气、暖、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亩,配套建设原料储存区、粮食生产加工区和成品库区。各区、市食安办依据标准加快对2016年在建产业园和加工基地进行规范提升。“通过将小作坊的食品集中生产和加工,可以解决原材料和添加剂来源、卫生环境污染等问题。”黄少华介绍。
在资金支持方面,经青岛市食安办认定的产业园和加工基地,对其投资经营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在产品销售方面,鼓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交易市场优先安排经青岛市食安办认定的产业园、加工基地租赁专区专位销售产品;在服务配套方面,方便流通交易,提供产品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信息物流、金融法律等服务平台;在人才引进方面,鼓励产业园和加工基地投资经营单位和其他投资主体按照规划要求吸引人才在园区创业。
年底前将建成15处小作坊加工园区
在监管方面,青岛市食安办每年第四季度依据产业园和加工基地建设标准,组织考察认定、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认定资格。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园区和加工基地内食品小作坊的登记审批,建立“户籍化”管理模式;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建立健全风险排查、评估和治理台账,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加大食品安全问题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检查园区和加工基地“五统一”落实情况,对违法行为依据《“三小”条例》予以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严肃查处;对规定禁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目录内品种的生产者和无证无照小作坊要依法处罚。实现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规范管理“双提升”。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有8处小作坊加工园区或传统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在建,比如王哥庄大馒头加工基地,通过面粉补贴政策和统一加工规范管理,已发展100余户;城阳笑天综合加工园区,以招商吸引20余户分散的小作坊入驻生产等。黄少华介绍,年底前,全市预计将建成15处小作坊加工园区,让小作坊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腾腾
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