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企二代”如何传承出新
“改革开放后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如今大多已年过花甲,民企‘二代接班’的高潮已经到来。”近日,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授、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刘文俭接受青岛早报记者采访,如此点明当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从利群集团的平稳过渡,到酷特智能在“企二代”掌舵下的创新突破,青岛本土民营企业正集体迈入一场关乎企业命脉的“传承大考”,在代际交替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现象:
青岛民企进入“接班密集期”
“这几年我接触的民营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几乎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谁来接棒?”刘文俭说,青岛作为民营经济活跃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已走过三四十年历程,其创始人普遍进入60岁以上的年龄段。尽管民营企业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退休年龄”,但随着精力、体力的自然衰退,以及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交棒”已成为多数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青岛民企由此进入“二代接班密集期”。
“这批‘二代’中,既有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的‘本土派’,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海归派’,理论知识储备普遍扎实,对新技术、新趋势的敏感度也远高于父辈。”在刘文俭看来,青岛民企二代们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理论不等于实践,企业传承绝非‘一纸任命’就能完成,前期的铺垫与磨练,直接决定了接班的‘起点高度’。”
“就拿岛城知名民营企业酷特智能来说,二代接班人张蕴蓝在美国有长期的学习经历,回国后并未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层,而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在生产、研发、市场等多个环节积累经验。”刘文俭说,这种“沉浸式”的磨练,让她既熟悉了企业的运作逻辑,也与员工建立了信任,更重要的是,她能将海外学到的现代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带领企业完成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改革。刘文俭表示,这种“先扎根、再成长”的接班路径,是酷特智能在传承中保持稳健发展的关键。
而作为青岛商业领域的“老字号”,利群集团的传承则展现出“稳扎稳打”的特点。“利群早已搭建起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为代际交接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文俭表示,在接班过程中,利群股份董事长徐瑞泽在延续集团核心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顺应消费需求变化,对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进行适度调整与创新,使得利群在零售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健发展,成为青岛本土企业传承的“压舱石”。
反之,若缺乏前期铺垫,二代接班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刘文俭告诉记者,他接触过不少中小民企,有些创始人急于“交棒”,在孩子毫无企业经验的情况下直接任命为总经理,结果年轻人既不了解行业规则,也难以服众,最终导致管理层内耗、核心员工流失,企业经营陷入停滞。在刘文俭看来,民企接班的“准备期”需要3—5年,其间二代应在企业内部轮岗,或在同行业标杆企业实习,“只有摸透了企业的‘脾气’,才能接住父辈的‘接力棒’”。
幕后:
“二代”接班遭遇多重挑战
尽管“二代接班”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过程中,青岛民企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理念、经验、制度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刘文俭看来,“二代”与“一代”企业家之间的经营理念差异,是传承过程中最常见的矛盾点。
“一代”企业家大多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起家,他们更注重企业的稳健经营,对风险的把控更为谨慎,决策往往基于多年的实战经验;而“二代”们成长于市场经济更为成熟、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普遍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对新事物、新趋势的敏感度更高,更倾向于通过创新、转型来推动企业发展,甚至愿意为了抢占新兴市场而承担一定的风险。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双方在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拓展方向、管理模式选择等方面产生分歧。
经验短板是“二代”接班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刘文俭说,“一代”企业家的管理经验是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积累而来,包含了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应对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难以通过书本学习快速掌握。而“二代”们即便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往往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在面对突发危机、处理复杂商业关系、制订长远战略时,容易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部分“二代”对家族企业缺乏兴趣,也给传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刘文俭表示,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二代”们的职业选择更加丰富,一些人可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不愿接手家族企业,而是希望从事科研、艺术、公益等其他领域的工作。“如果‘二代’不愿意接班,企业就面临‘无人可传’的困境,这对依赖家族传承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刘文俭说,这种情况在青岛的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部分企业创始人因此陷入焦虑,甚至不得不推迟“交棒”计划,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破局:
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面对“二代接班”的诸多挑战,青岛民企该如何探寻破局之道?刘文俭在采访中提出,企业应摒弃“非家族成员不可接班”的传统观念,推动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通过产权改革、治理结构优化,打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推动企业实现平稳过渡与长远发展。
“很多民企创始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企业是‘自己的’,必须由家人来管理。但实际上,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突破‘家族边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文俭表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解决“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还能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对于“二代”有意愿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二代”接班仍是可行选择,但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刘文俭认为,部分外资企业的“接班培养模式”,为青岛民企提供了借鉴。这些企业的一代“掌门人”往往前瞻性更强,尽早着手“二代”的培养工作,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让“二代”在企业基层岗位接受磨练,熟悉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积累实战经验。例如,让“二代”从销售、生产、研发等一线岗位做起,逐步晋升至中层管理岗位,再进入核心决策层,通过“阶梯式”培养,让“二代”在实践中成长。
对于“二代”无意愿接班或能力不足以胜任的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刘文俭表示,职业经理人要想发挥作用,不能只给“权力”,还要给“利益”和“信任”。“有些民企老板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却处处掣肘,既不让他们参与核心决策,也不给予股权激励,最终导致职业经理人‘出工不出力’。”他表示,科学的做法是“权责利对等”: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权限,给予一定的股权或分红权,同时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进行监督,“这样既能让职业经理人放开手脚干事,也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财散人聚’这句话,在企业管理中尤为重要。”刘文俭解释道,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要舍得将部分股权分给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让他们从“打工者”变成“企业主人”。“华为就是典型案例,尽管华为未上市,但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让核心员工享受企业发展的‘剩余价值’,这也是华为能吸引大量人才、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他建议青岛民企借鉴这一模式,通过股权激励、职工持股等方式,让员工与企业绑定在一起。
“民营企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代接班’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家事,更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刘文俭表示,相信通过企业自身的积极探索与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民企一定能够顺利度过“传承期”,在代际交替中实现新的跨越,为青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倢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