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青岛17家在列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科研团队传来重磅消息:依托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团队成功开发出以炼化副产物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电化学储能碳材料的新技术。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燃料油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这项技术为承压转型的炼化行业开辟了绿色发展新路径,更成为青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彰显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硬核力量”的独特价值。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基础研究的“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队”、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一座城市的科创硬实力,更决定着区域产业升级的速度与高度。
随着新一轮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收官,这场关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升级的战略布局,正为各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记者自公开渠道发布的信息梳理得知,青岛目前有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全国性的科创版图重构中,这些全国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丰厚家底,让青岛以海洋特色为基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矩阵崛起,重构科创版图
随着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全面完成,这场始于2017年的科技创新体系重构工程圆满落地——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的顶层设计,到2021年重组方案写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法律确权;从2022年首批20个标杆实验室落地实操,到2023年超120个实验室规模化重组……我国已构建起定位清晰、协同高效的全新实验室体系,标志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此次重组绝非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针对原有体系中“重立项轻管理”“研究方向分散”“脱离国家重大需求”等痛点的系统性革新。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国内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重组工作以“聚焦前沿、需求导向、协同创新”为核心目标,推动实验室从“全而泛”向“专而精”转型。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不需要做全优生,但要做单项冠军,必须有独门绝技。”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含金量堪称硬核。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其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比超67%、技术发明奖占比近70%、科学技术进步奖占比超57%。同时汇聚了全国超43%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当之无愧的原始创新核心策源地、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布局的青岛,经过积极推进,形成了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稳定布局。这些实验室矩阵呈现高校与企业各占“半壁江山”的均衡结构,覆盖海洋科技、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比如,在科研机构方面,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深耕海水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技术创新,推动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企业群体当中,海尔集团承建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智能产品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为特色,引领家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挥高校的支撑力,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围绕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智能化酶工程技术、优质菌种创制及产业化应用三大方向进行整体布局,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高校院所到龙头企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不断扩容科创版图,为城市新质生产力培育筑基,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创脊梁”。
数质双优,凸显海洋特色
将视线投向全国,在同类城市的科创比拼中,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呈现出“数量居前、特色鲜明”的突出特点。
从公开报道的数量来看,江苏省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44家,主要依托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在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成都拥有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领域形成优势;杭州凭借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科研实力,集聚了硅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的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郑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相对较少,公开可查的主要分布在材料科学、农业技术等传统领域。
与之相比,青岛以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总量位居同类城市前列。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并非简单追求数量叠加,而是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最鲜明的特色便是深度绑定海洋优势与产业需求,在海洋领域的布局密度与研究深度全国领先——仅海洋细分领域就有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集群。
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正带领团队书写着海洋育种的创新篇章。例如,团队突破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将这种名贵野生鱼类引入山东养殖区实现批量化育苗,成功打造“南鱼北养”的产业样本。此前,该实验室还创建了国际领先的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破解雄鱼“长不大”的行业难题;研制多款鱼虾育种基因芯片,突破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瓶颈……一系列技术成果为海水养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关键支撑。
高端装备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样彰显着青岛海洋科技的独特优势。实验室下设新型涂料设计与构筑原理、海洋涂料研究与应用、空天涂料研究与应用和涂料评价与数据应用四个研究方向,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可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等提供关键支撑。
从海水养殖育种到海洋工程材料,从近海产业升级到深远海资源开发,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海洋科技为核心,不断延伸创新链条、拓展应用场景,让海洋特色成为城市科创最鲜明的标识,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开辟了蓝色赛道。
源头创新,筑牢科创根基
源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源头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科技安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立足自身定位,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与产业核心需求,持续探索“无人区”,产出原创性成果,以源头创新的“硬实力”为城市发展赋能。
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突破,堪称源头创新的典范。实验室主任、教授张友明原创开发的Red/ET基因编辑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被国际同行评价为“DNA工程技术中的革命性创新”。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DNA克隆对编辑位点和片段大小的限制,具有精准、不脱靶的优势,被誉为“基因神贴”,广泛应用于细菌基因组编辑研究。该技术不仅打破了欧美对底层生物技术的封锁,更让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拥有了国际话语权。
将Red/ET基因编辑技术与CRISPR/Cas技术融合后,该实验室更实现了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细胞的大片段精准编辑、多基因同步操作等复杂基因组重构,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抗肿瘤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核心工具,被全球500余家顶尖药企、生物技术公司和上千家科研机构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建设的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则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开辟了新赛道。比如,在钙钛矿领域,其团队率先报道了甲脒基钙钛矿(FAPbI3)新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被国际同行认可为世界上最早报道甲脒基钙钛矿新材料的研究机构之一。在此类前沿突破的引领下,该材料体系已成为钙钛矿电池的主流选择。
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团队还创新性发现气态甲胺分子可被钙钛矿材料自发吸入和脱附,由此提出气体后修复钙钛矿薄膜的新技术。基于此,实验室与协鑫光电合作研发了气体后处理装置,成功应用于大面积钙钛矿电池组件的制备,成为目前该领域大面积制备钙钛矿薄膜的主流路线之一。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突破,同样彰显了源头创新的力量。该实验室领衔绘制的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为解析这种全球生物量最大的动物的生存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撑;我国首个海水鱼(花鲈)类T2T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海水鱼类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参考。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格局,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占据先机,在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才能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拥有话语权。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新组织架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与资源分散的制约,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频共振,激活产业动能
科技创新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创新”,将创新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科创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为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供了强大引擎。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成为产研融合的典型样本。该实验室基于原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重组而来,由海尔集团独立承建,是国内唯一将“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有机结合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立足“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民生消费升级为核心使命,聚焦智能制造,瞄准孪生制造、工业大模型、工业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方向,推动高端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青岛“10+1”创新型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该实验室以需求认知与动态交互、敏捷柔性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研发方向,在工业大模型、孪生制造、柔性装配、视觉检测等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已累计主导和参与了1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实现ISO、IEEE、IEC、UL等四大国际标准组织全覆盖。
在该实验室,行业首个装配技术训练平台完成产业验证,孪生制造工业软件跨家电、轨道交通等多行业落地,卷材类视觉检测技术在细分领域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去年,该实验室支撑的“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青岛首次斩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海洋食品领域,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大连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建设的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围绕海洋食品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新资源开发、质量安全控制、功能物质与健康等方向发力。该实验室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产业痛点,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型,预计10年内将支撑海洋食品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加工率提高到80%以上,让“蓝色粮仓”焕发新活力。
与城市产业同频共振,就要与产业龙头深度绑定。青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正探索“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成果转化模式。
例如,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山东能源集团联合承担山东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山东能源集团建设百兆瓦示范线,实验室搭建兆瓦级通用技术开发与检测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无缝衔接的链条。
再如,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全方位产研融合体系,与本地企业紧密合作,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链条式服务。该实验室与华大基因合作建立的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发掘出高效PET塑料降解酶,1克酶可彻底降解55个500毫升矿泉水瓶。相关成果预计五年内产业化,将推动千亿级再生PET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青岛,全国重点实验室正立足各自专业优势,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协同的机制、更务实的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编织起一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网络。这些“国之重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产学研壁垒,让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书写着引领发展的科创答卷。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