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西湾:船舶海工制造向高向智向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10月31日,中船北海造船联合中船贸易与比利时航运公司EBE成功签署2+1艘21万吨氨预留散货船建造合同。这是EBE公司首次在中国下单造船,体现了对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能力和水平的认可。
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修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形成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以低速柴油机、曲轴、甲板机械、舰船电机、电力推进系统为配套的产业链条,规模效应日渐显现。当前,基地内企业订单饱满,基本都在满负荷运转。
EBE公司订单更大的意义在清洁能源船舶上。建造合同里的绿色节能船型,由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满足国际海事组织船舶能效设计指数第三阶段最高标准,并具备氨燃料预留设计,为未来配置氨燃料主机、实现“零碳”航行做好了技术储备。
这是海西湾不断扩大体量、加速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当前,船舶海工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海西湾企业及时拥抱变化,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前8个月产值262.5亿元
海洋装备产业是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场。
今年前8个月,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62.5亿元,其中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76.28亿元、同比增长12%,产业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基地内企业满负荷运转,其中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等重点企业订单已排产至2029年。
10月9日,惠州25-8B钻采平台上部组块海上安装工作全部完成。这个上部组块重达14370吨,是惠州25-8油田综合调整项目的核心设施,为项目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10月24日,“海洋石油228”驳船缓缓驶离海西湾,标志着涠洲11-4 CEPD平台陆地工程全部完工,进入海上安装阶段。平台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创造了北部湾区域海上油气平台尺寸和重量新纪录。
两个“大块头”,均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承建。作为青岛市海洋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该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加工量7.6万吨,累计交付5个项目11个单体。按照计划,第四季度还将有6个项目新开工建设。
这是海西湾企业加足马力建造的两个例证。生产工艺装备全国领先,具备每年668万载重吨的造船、200余艘的修船能力和每年50万吨的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在新区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占全市比重近80%、占全省行业三分之一的产业谱系中,海西湾是重中之重。
地处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西海岸新区,抢抓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历史机遇,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正成为“打头阵、当先锋”的重要阵地,为市、区经济发展形成更强支撑。
持续提升创新力竞争力
目前,船舶海工产业正处于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关键阶段,又叠加船舶更新换代的超级周期,对于高端绿色智能类型的船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海西湾发展迎来新机遇。
中船集团北海造船设计的新一代GuaibaMax型32.5万吨甲醇双燃料超大型矿砂船首制船开工;中船发动机围绕绿色新型燃料应用,布局LNG、甲醇和氨燃料船用低速机产能。近年来,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正逐步迈向高端,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产业高端化,首先得益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
西海岸新区集聚了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民船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涉海大院大所12家,青岛市海洋装备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2家;由海洋装备研究院牵头,联合62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已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这些智力资源的集聚,为海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地核心配套更加牢固稳定,则让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加通畅。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与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作业水深最深、功能最复杂的海上油气超级加工厂“海洋石油119”;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与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签订长期主机订货协议;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采购青岛海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型船用曲轴……新区聚集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重点企业间配套合作日趋密切。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2-1号”,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国产化平台“海油观澜号”,全球首台新型高压双燃料主机和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低速机……一批重大装备从海西湾驶出,不断标注着这片海湾的高端制造水平和高度。
打造国际领先产业基地
如何推动海西湾产业规模进一步提质增效,打造成国际领先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
西海岸新区给出的答案是聚焦重点、全力攻坚。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谋划区域发展,同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全方位推动海西湾及新区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增效。
2024年,新区就邀请专家开展评估与策略规划,形成《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发展评估报告》,论证产业发展机遇与不足,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路径,以期为海西湾整体发展输出更大马力。
当前,新区正借鉴集群化、园区化产业发展经验和路径,进一步提升海西湾产业集聚水平和效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配套完善、梯次清晰的船舶海工产业新体系,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高端化、自主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西海岸新区将推动船舶行业向绿色船舶等高端船型转型升级,保障北海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31.9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等有序建造;依托中船发动机牵头建设的山东省船舶动力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船舶动力产业向LNG、甲醇和氨燃料等绿色动力转型。按照计划,力争年内船海绿色产品占比达到90%以上。
聚焦规模提档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西海岸新区更加聚焦深化产学研合作真正释放科技创新驱动力。发挥好科研机构作用,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对接融合,瞄准涉海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关键领域和关键部件开发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船舶海工产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接单交付周期跨度较长、周期性滞后特点十分突出。西海岸新区近期还专门成立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联席会议,以统一机制、共同平台、专业团队加强对企业和院所服务,提速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增效。
时下,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正从以制造业为主向设计、销售、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不断拓展,形成高端产品引领产业发展和增长的新格局。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