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具身智如何才能更“好用” 青岛等地已布局具身智能训练场

原标题:具身智能:既要“能动”更要“好用”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小鹏发布的人形机器人IRON高度还原人体行走姿态,逼真到被质疑“内藏真人”;银河通用的机器人Galbot充当零售店员,为消费者递上咖啡、零食、文创等商品;新时达人形机器人“入职”重庆海尔冰箱互联工厂,给冰箱门轴刷润滑油,还能完成更复杂的物料搬运和智能巡检……具身智能的持续迭代,正不断颠覆公众对于“机器人笨拙”的刻板印象。

日前,以“AI聚能 智汇青岛”为主题的2025年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对接会在青岛海天大酒店召开,吸引全国近百家具身智能领域企业参与,共同描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但在手部灵巧性、环境适应性与任务多样性等方面存在瓶颈,整体尚处探索阶段。要从实验室的“能动”走向实际应用的“好用”,具身智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差异化技术路径

具身智能,简而言之是指具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其形态多样,既可以是机器臂、四足机器狗或轮式机器人,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后者被视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

长江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预计国内出货量为万台级别,海外头部厂商出货量亦在千台级别。预计国内人形机器人将在2029至2030年左右达到100万台的出货量。目前,人形机器人基于产品形态、应用场景能力、量产规模的不同,售价有差异。假设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均价为20万元/台,100万台的销量预计将形成20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国内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在工厂搬运场景中渗透。在C端,商超、咖啡店等场景中的取物应用也已出现示范项目。”长江证券机械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倪蕤指出,人形机器人具备24小时工作的优势,理论上工时可达人类两倍以上,但其“大小脑”能力仍有待优化,人效比提升空间巨大。若机器人达到人类人效比的50%左右,且定价与所替代工种的薪酬水平相当,即具备初步的性价比优势。

随着企业纷纷涌入,差异化的技术路径也逐渐清晰。

以海尔“HIVA 海娃”为代表的一类,走的是渐进式路线:下半身采用轮式移动平台,上半身为人形躯干与手臂。该模式稳定性高、制造成本低、续航能力强,适用于接待、导览、清洁、巡检等特定场景,更易实现商业化。宇树科技近期推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G1-D,也覆盖家务、商超巡检、货架整理等场景。

小鹏则代表了另一种方向——追求“极致拟人”,实现猫步行走、上下楼梯、弯腰拾物等高难度拟人动作,探索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

从“能动”到“好用”

具身智能领域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在视频与展会的“秀场”中,机器人表现“炸裂”,跳舞、格斗、弹琴、遛狗无所不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其效率、成本与可靠性远未达到替代人类的水平。

“现实机器人与演示视频之间仍有巨大差距。实际应用中常出现误判、摔倒、失控等问题,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仍显不足,从‘能动’到‘能用、可用、好用’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具身智能产品部副总经理黄庭表示,以精密运动控制(小脑)和机械系统(本体)为代表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而认知中枢(大脑)的突破仍是产业化的关键瓶颈。加快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必须加速“机器人大脑”的研发与落地。

此外,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极度依赖数据。抓取物体该用多大力道?如何避开障碍?门把手旋转多少度才能开门?这些都需要机器人通过海量视觉、触觉与运动数据反复学习。掌握一个简单动作,背后可能是上万条数据的迭代优化。

“当前具身智能的最大问题,是模型尚未达到我们期待中的‘好用’程度。”宇树科技生态总监苑琳分析称,不少人将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相比较,但前者已具备真实路况带来的海量数据,用户每购买一辆车都在持续为其系统注入数据。而人形机器人缺乏这样的现成来源,目前各家仍需自行采集数据。

为解决数据短缺与测试场景不足等问题,青岛等多个城市已开始布局具身智能训练场,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落地。

争夺下一代入口

产业“内卷”同样横亘在具身智能赛道前方。

除专业机器人公司外,汽车、家电、手机、互联网等跨界“玩家”涌入,布局具身智能似乎成为科技巨头保持不掉队的必选项。尤以汽车行业为甚,小米、小鹏、广汽、上汽、比亚迪、奇瑞等十余家车企深度参与,将战火从新能源一路烧至机器人领域。

为何如此多行业巨头纷纷入局?具身智能作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是家庭服务、工业智造、文娱商演等场景的核心载体,被普遍视为下一个可能颠覆行业、创造万亿市场的突破口。

在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产品线商业拓展总经理沈金看来,具身智能既是数字化智能体,又是物理实体,将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其市场规模可达“手机数量×汽车单价”。

此外,汽车、家电、手机厂商自身拥有大量工厂,本就是具身智能的潜在用户。通过布局具身智能,企业可率先应用于自家产线,完成非标、灵活的生产任务,推进“机器换人”的升级进程。

以家电制造为例,高精度、高负载、标准化的工序已实现自动化,而插线、理线等高柔性工序仍依赖人工,亟须具身智能提供灵活解决方案。在今年的多次产业对接中,海信集团均提出相关需求,期望实现多场景作业灵活切换,构建柔性生产能力。

具身智能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科技主导权的重新定义。在这场卡位战中,谁能率先突破,谁就有望执未来产业之牛耳。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20 09:07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