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正悄然拉开帷幕。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仅 1 月龄、体重 4 公斤的男婴小宇(化名),他因巨大室间隔缺损面临生命危险,而现在,心脏中心团队将通过右侧腋下小切口这一微创技术,为这个脆弱的小生命重塑“健康心”。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青岛市攀峰学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构建起覆盖外科、内科、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的 “全生命周期” 诊疗体系,为各类先心病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医院首席专家、心脏中心主任陈瑞教授,在腋下小切口心外科手术领域深耕多年,带领团队创下了2000 余例腋下小切口微创补心案例的成绩,患者年龄跨度从新生儿覆盖至成人,手术成功率更是实现100% 。近年来,团队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不断刷新心外科微创手术在患者年龄与体重上的极限,为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救治开辟了新路径。
小宇因“月子里”喂养困难、呼吸急促、体重不增,焦虑的家长带他首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儿保科医生细心检查发现小宇心脏里有杂音,考虑孩子刚满月,为避免延误病情,医院儿童超声室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为患儿完成心脏超声筛查。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小宇患有巨大的室间隔缺损,儿保科急请心脏中心专家会诊并进行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采取右侧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
腋下切口视野暴露困难,患者的年龄越小,发育越不成熟,心肺储备、代偿能力都比较低。小年龄低体重患儿的腋下开胸手术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然而,一个成熟的团队,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主刀医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年龄和体重的限制。
小宇入院后,心脏中心团队给予了强心利尿的保守治疗,尽可能地改善术前状态。
“准备麻醉诱导,注意病情变化。”术中,随着心血管麻醉科主任任悦义的指令,麻醉团队迅速行动。针对小宇月龄小、心肺功能弱的特点,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调整麻醉剂量,纤细的导管精准插入气管,一次成功的插管为手术筑起第一道生命防线。
紧接着,麻醉团队又在超声引导下熟练完成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监护仪上跳动的绿色波形,见证着团队对低龄患儿麻醉管理的精湛技艺。
麻醉成功后,主刀医生陈瑞教授登场。“切口定位右侧腋下,长度控制在 2 厘米内。” 他手持手术刀,动作精准如绣花。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腋下小切口视野暴露难度更大,尤其面对发育尚未成熟的婴儿心脏,每一次操作都需毫米级精准。“吸引器再靠近一点,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陈瑞教授与助手默契配合,通过微小切口清晰显露心脏结构。当巨大室间隔缺损的缺口呈现在视野中时,他稳稳握住特殊器械,熟练进行缺损修补。手术室内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响,团队成员眼神专注,每一个手势、每一句指令都传递着信任,这是多年协作沉淀的默契。
与此同时,体外循环团队正上演着另一番 “生命守护战”。“转机准备。” 曹倩主任紧盯体外循环机参数,团队成员快速连接管道,将患儿的血液引入人工心肺机。对于低龄低体重患儿,体外循环管理堪称 “精细活”—— 既要保证器官供血,又要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气正常!” 随着报告传来,曹倩主任微微点头,这套由她带领团队摸索出的低龄患儿体外循环方案,已成为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小宇的心脏重新恢复跳动,体外循环机顺利撤离,手术成功!此时,手术室外的家属接到这个好消息后长舒一口气 —— 从门诊筛查到手术完成,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让小宇得到了最快救治,而这背后,是儿保科、彩超室、心脏中心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术后,小宇被转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CCU)。“呼吸机参数调整,密切观察尿量。” 监护室护士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轻柔地为小宇翻身。
CCU 配备的专业呼吸机、ECMO 等设备,加上医护团队 24 小时不间断的守护,为术后恢复保驾护航。经过 CCU 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护理,如今,小宇病情稳定,已顺利转入心脏中心普通病房。
这场跨越数小时的手术,不仅是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微创治愈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又一成果,更彰显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 从术前麻醉的精准把控,到术中主刀与体外循环的无缝配合,再到术后监护的细致呵护,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依托医院完善的治疗体系,心脏中心持续创新突破,用腋下小切口技术为先心病患儿筑起生命屏障,让更多像小宇一样的孩子,重获“健康心”。文/通讯员 毕乙贺 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