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1日讯 近日,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病区副主任王凤良刚刚完成一台急诊胆囊穿刺造瘘术,患者是一位62岁的胆囊结石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患者,急会诊时已发生胆囊穿孔并感染性休克前兆。因为刚做完冠脉支架置入,常规服用双抗药物,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情况危急下,王凤良为其进行了经CT引导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术后,患者腹痛迅速缓解,体温恢复正常。
这台挽救生命的手术仅需局部麻醉,通过一个小小的穿刺点便完成。“随着介入手术在治疗内科系统各种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内科早已不是看病拿药这样单一化的治疗了。”王凤良介绍,现代医学发展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
内科外科化,微创手术成为新常态
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综合介入治疗组目前已开展四大类介入手术:肿瘤介入、梗阻介入、囊肿硬化及急救介入。
肿瘤栓塞术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之一。“我们从大腿根的股动脉穿刺进去,通过导管导丝找到肿瘤供血或肿瘤出血动脉,用栓塞材料把它堵住。”王凤良描述道。对此,他讲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31岁的宫颈癌患者,生完二胎后发现肿瘤却拒绝外科治疗,后来肿瘤长大导致大出血,失血性休克送到医院。“当时病人已经意识恍惚,我们边输血边做介入栓塞,找到出血点后立刻栓住,把她救了回来。”为患者后续化疗及免疫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梗阻介入是他们另一项重要技术。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肿瘤引起的急性肠梗阻患者来说,传统治疗只能禁饮食、灌肠,等待肠道自行通畅或者行外科造瘘。但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周。如此一来,不仅患者痛苦,而且也长时间无法进食,不能保证身体营养的吸收,另外长期静脉补液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现在,我们使用2.6米长的肠梗阻导管,通过介入方式置入小肠,接上负压,一边减压一边刺激肠蠕动。”王凤良说,肠梗阻最快的患者3天就能拔管,时间最长的一周左右也能解决肠梗阻问题。在ICU病房,一位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60多岁女性患者,因肥胖和长期卧床出现肠梗阻。“我们给她放置肠梗阻导管后,3天肠梗阻解除,她就可以自主进食了。”王凤良补充道,近年来他们完成的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无一例失败,全都成功通开了患者的肠道。
“在医院里,我们内科介入扮演着‘临时救命’的角色,让患者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能进行接下来的治疗。”王凤良这样定位他们的工作。他进一步解释,许多患者特别是高龄、心脏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医院的多学科协作中,内科介入常常成为关键一环。
一位90岁老人的病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患者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导致寒战高热、血压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在急性感染期,患者无法立即接受外科手术。我们为她做了肾造瘘穿刺引流,将尿液引到体外。感染控制后,患者顺利接受了手术,康复出院。”王凤良说。“还有一例印象深刻的病例。前不久CCU有一位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憋气明显,心率加快,氧合下降,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症状,我们为她做了急诊彩超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患者症状马上就明显缓解,后期康复出院。”
类似的多学科协作在医院已成常态。内科介入治疗组与心内科、外科、ICU、CCU等科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MDT(多学科会诊)机制。“当患者病情复杂时,我们会一起讨论,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不是盲目地做手术,我们做的每台手术都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王凤良强调。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使医院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安全的诊疗服务。特别是对于心脏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内科介入成为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支撑。
临床出身的内科医生,更懂患者全面管理
多年来,内科的介入治疗结合科室诊治特点,已形成独特的“介入手术+共病管理”模式。他们不仅做手术,还全面管理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术后康复。
“肿瘤晚期患者不只有肿瘤一种疾病,往往还合并心衰、呼衰、营养不良、血糖血压难以控制等问题。”王凤良解释,“我们不光做手术,还要全面管理患者的各种疾病,乃至临终关怀。”
目前,内科综合介入团队有5名核心成员,都能独立进行介入操作。护理团队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内科护士长韦慧表示,我们综合内科现有37名护士,负责三个病区140张床位的护理工作。“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术后护理观察至关重要。比如肿瘤栓塞术后患者需要卧床24小时,护理团队要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如何活动,预防血栓等并发症。”韦慧说,内科护理团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介入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内科介入领域尤为突出。”
从药物治疗到微创介入,从单一病种到共病管理,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的变迁是内科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王凤良看来,这种变革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最大限度为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如今,他所在的内科团队每年完成大量介入手术,从肿瘤栓塞到各种梗阻疏通,从穿刺活检到囊肿硬化。内科医生拿起“刀”的背后,是医学进步的必然,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践行。(通讯员 宫海姣 记者 丛黎)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