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13日讯 近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成功诊断一例极为罕见的嗜铬细胞瘤,为一名因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急诊入院的年轻患者明确了病因,指明了治疗方向。这一病例的成功诊断,充分展现了该院在疑难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方面的技术实力与临床经验。
记者了解到,患者是一名30多岁的青年女性,首次于2024年因情绪低落突发胸闷、憋气,被紧急送往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救治。当时的检查显示,患者心电图出现广泛导联ST-T改变,心肌酶学指标异常,心衰标志物NT-proBNP高达5913 pg/ml,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心功能减退,射血分数EF仅为31%,伴左心室扩大。经过心内一科刘福颂主任带领的心肌病MDT团队深入检查和研判,确诊为“应激性心脏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碎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专业系统的诊疗后,患者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并出院。
病情反复,谜团再现:罕见心衰病因成谜,多学科排查锁定“真凶”
然而,就在近期,该患者的病情再次出现波折,因急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但与以往不同,此次心衰的幕后推手却隐匿无踪,诊断工作陷入了“迷雾重重”的境地。
患者并无明确的基础心脏病史,此次发病也找不到常见的诱因,这使得探寻病因的第一步就步履维艰。尽管该院此前曾成功诊治过由罕见肿瘤引发的应激性心肌病,且该病确实存在复发的可能,但刘福颂主任仍敏锐地察觉到,“这次的情况似乎更为复杂”——是否存在一个更深层、更隐蔽的“元凶”,再次触发了心脏的危象?
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嫌疑名单”。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紊乱,到神经系统的异常信号;从潜藏的感染病灶,到某些药物的隐秘影响;甚至呼吸、血液、胃肠道等多个系统的疾病,都可能成为导致心衰的“始作俑者”。诊断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必须将这十余个大类、上百种可能逐一排查、去伪存真,才能最终锁定目标,为治疗找到正确的方向。
“为此,我们团队当时启动了一套系统性的鉴别诊断流程,准备对内、外、妇、产、神经、感染等几乎涵盖所有系统的潜在病因进行一场‘地毯式’筛查。”刘福颂主任回忆着。
面对这位年轻女性患者所呈现的“谜题”——反复心衰、心室肥厚、发作性高血压,医疗团队凭借深厚的临床功底,从纷繁复杂的可能性中精准捕捉到关键线索。一条清晰的诊断路径逐渐浮现:所有这些症状,都共同指向了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随后的影像学与生化检测结果完美证实了这一判断。腹部CT清晰显示其左肾与腹主动脉旁存在一处较大占位,增强扫描特征高度提示为异位嗜铬细胞瘤。而最终的确诊“铁证”来自于血液与尿液检查:其血、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数值均急剧升高,远超正常标准。
罕见肿瘤隐匿性强,临床症状极具迷惑性
心内一科刘福颂主任介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主要特征为合成、分泌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患者血压显著升高及全身代谢紊乱,常引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该疾病不仅具有潜在转移性和高度致命性,且因临床表现多样,常因接诊医生经验不足而导致漏诊。
此次发现的嗜铬细胞瘤更为特殊和罕见。其在分泌特点上与普通嗜铬细胞瘤有所不同,主要产生去甲肾上腺素,患者以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发病急诊入院,临床症状诡异多变。刘主任强调,此类病例往往需经过复杂的鉴别诊断流程才能最终确诊,多数患者在诊断前并未发现肿瘤存在。特别是由嗜铬细胞瘤危象所引发的心力衰竭,对临床医生而言,是一个既“迷人”又极具挑战性的危重症。
对付嗜铬细胞瘤,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手术将其“连根拔起”。但这颗“不定时炸弹”在手术触碰时极易“引爆”,导致血压飙升。因此,外科医生并不会贸然动手,而是先派出一支“排爆部队”——患者需提前服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像给炸弹缠上“镇静绳索”,待血压恢复平稳后再进行血管扩充,为安全手术保驾护航。如果不幸确诊为恶性或已转移,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性的“战争”,需要联合放疗、化疗乃至精准的靶向药物等多种武器,来控制肿瘤的生长。
技术积淀化为精准诊断,多平台协作彰显救治实力
本例罕见病例的成功确诊,绝非偶然,其根本依托于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一科在心肌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心衰等复杂心血管疾病领域多年的深耕与积淀。该病例的突破,不仅为患者打通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最后一公里”,为其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决定性依据,更对整个医院的学科发展产生了示范效应。它充分地证明,医院在探索精准医疗、服务疑难重症患者的道路上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能力与模式,彰显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与学科建设水平。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这一路径,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希望。(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