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长护险惠及16万失能人员
当生命需要加倍守护,每个失能家庭所承载的重量往往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市南区的孟女士对此深有体会:“三年前,父亲突发重度脑梗死,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从此只能卧床。”面对完全失能的父亲、情绪低落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孟女士一度感到坠入深渊。“那时才明白,失能不是一个人的磨难,而是整个家庭的持久战。”
孟女士家附近的一家护理机构了解到她的困境后,主动上门讲解政策,并协助提交长期护理保险的失能等级评估申请。经过专业评估,她的父亲被认定为五级重度失能,每月可享受7小时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仅为父亲擦洗、喂饭、穿衣,还为我们家属示范如何为老人按摩、翻身。”孟女士展示着手机中的视频,画面中护理员一边操作,一边细致讲解擦洗的注意事项,“他们不仅带来专业服务,还为我们定制了护理指南。”
用制度破解照护困境,这样的温暖源于青岛持续的医保改革探索。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青岛很早就将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提上议程。早在2012年,青岛市医保局就提出建立以居家护理为主的长期护理保险“青岛模式”。2016年,青岛入选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通过多渠道筹资机制和社会化运作模式,将全市参保职工和居民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逐步构建起满足多元照护需求的、具有青岛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群众已达940万人,每年进行失能等级评估的人数约7万人。我们严格遵循国家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确保失能群众公平享受待遇。”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为16万名失能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照护压力与经济负担。
先行试点的优势,激活了照护产业的“一池春水”。成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标志着青岛长护险发展进入快车道。九年来,青岛照护资源总量持续扩大,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定点护理机构数量较试点前翻了近两番,实现了全市城乡长期护理服务的全覆盖。目前,全市长期护理服务人员近2万人,提供涵盖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三大类共60项服务。此外,青岛还开发应用了护理服务App和智能监管平台,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照护领域。谋划早、布局快、经验足的改革优势,正迅速转化为长期护理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劲动力。
(青报全媒体/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