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素萍
任职学校:平度市职教中心
观点: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跟纯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同,研究职业教育的姜素萍说,自己进入职业学校以来,有两件事儿对她触动最大。一件是她到学校调研,一家大企业的技术科主任说的一段话让她很受刺激,“他说现在我们学校培养的孩子根本不好用,教师教的内容与他们所用的不吻合。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不能吃苦,只能讲条件,要最高的薪水,做最少的事儿”,当时听了这段话,姜素萍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真是无地自容,所受的刺激很大。“调研回来以后,我反思了教材,反思了我们的教学方法,的确是,我们用的国规教材十几年已经没变化了,陈旧而又枯燥,老师讲得都很厌倦了,怎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企业变化呢?所以说,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归纳总结,姜素萍和同事们觉得,急需解决的有三个问题:第一是课程内容陈旧枯燥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非所用。第二是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与学生特点脱节,使学生缺乏兴趣,第三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完善,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姜素萍开始了研究和探索。
姜素萍说,首先是对接企业,“改革后的课程,把第五章的‘裙子结构图’直接调到项目一,第一课。让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就要为妈妈和自己设计漂亮的女裙,学生非常感兴趣。”还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母亲节前夕我们要送妈妈礼物,同学们都想自己做一件亲手制造的衣服送给妈妈,不仅教给学生感恩,更重要的是把连衣裙理论做成了一场献爱心的活动。这样学生们主动找老师请教,在晚上和中午休息时偷偷在工艺室里面研究缝制”。他们还通过作品展示、多元化评价调动学习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要举行隆重的作品展示,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裙子、衬衫,妈妈们穿着孩子们给做的连衣裙,爸爸们穿着孩子们给做的西装裤,以班级为一组上台展示,爸妈为孩子的成长而快乐,孩子们因自己的成就感感到幸福。最后,由家长代表、企业代表、老师共同为学生打分”,姜素萍笑说,当然是以鼓励为主。
薛跃娥
任职学校:黄岛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
观点:从来不放弃学困生、后进生
薛跃娥作为一位农村教师,她所讲的经历让台下的听众深受感动,虽然教学条件差,培训机会少,薛跃娥从未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当时根本没有培训的机会,后来我加入了支教岛之后,李淑芳老师带着我到潍坊倾听了几位大师的报告,后来我才知道,学校不安排自己可以自费去学习。我就利用暑假、寒假自己拿出学费到北京、济南,2011年我到了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倾听了七位专家的报告,回来之后我用心整理,我把它推荐给大家”。
在面对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所带来的问题的时候,薛跃娥更是有自己的办法。“2011年9月我们搬到了新校,学校70%是新市民子女,怎样解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薛跃娥想出了做个“四陪”老师的办法,陪孩子吃、陪孩子睡、陪看书、陪玩,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她在家里买了连体的三张床,一次带回家六个孩子,谁表现好了,谁不舒服了就可以去老师家吃顿饭、睡一觉。让薛跃娥觉得很可爱的是,有的小孩子明明没有病,也说“老师,你摸摸我的头,是不是我也发烧了,可不可以上你家里去?”
为了引导家长孩子同成长,他们也加入了新教育,“先引领家长,让家长带动孩子,开学的时候给家长发一个本子,写上‘家长孩子同成长’,读书,三天写一篇文章,孩子跟家长都写一篇一样的读书感受。到了学期结束,根据家长的表现给家长发奖状”,薛跃娥说,有的家长告诉她,“薛老师,我上了一辈子学没有得到奖状,没想到我当了家长得到了奖状,谢谢你”。
薛跃娥最让人感触的一点是,她从来不放弃学困生、后进生,而是把他们视作潜能生。
“实际上在我看来,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就是我在学车时所遇到的困难,我在学车当中也是所谓的学困生,我觉得仅仅是学习方面出了问题。如果孩子们都优秀,我们教师就得下岗了”。薛跃娥说,她很能理解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我是带着放大镜去放大孩子的那点优点,我用他的一个优点激活他更多的优点,小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学习差的孩子、家庭困难的跟我关系最好”。
赵忠勇
任职学校:青岛二中
观点:做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
赵忠勇是一名普通的通用技术老师,他说,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时常困扰着自己,“传统的通用技术课堂,学生都没有走出教室,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会喜欢吗?
而让他决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正是一节纯理论课,“有一天我讲述的是一篇纯理论课,因为预想到课堂沉闷,所以我备课非常充分,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当我问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如何解决时,有的同学提到了自己的想法。我当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借助实践加强理论认识呢?我大胆决定将全班同学带到我校的两个人工湖,边实地勘察边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对理论有直观的认识。没想到这节课同学们兴致昂然,创意不断。后来同学们还写出了相应方案,这个方案被学校采用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 ,在校园绿化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节课的作用对我触动非常大,引发了我的思考”。
赵忠勇还跟大家分享了几个故事,“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高一的同学刚进校不久,我在五班下课后回到办公室,班里一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从小就喜欢航空模型,在初中也做过,一直梦想将来做一个飞行器设计师,来到二中以后特别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不知道学校能不能给提供这样的条件?”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赵忠勇很犹豫,“我一点也不知道”。但为了学生的需求他做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确实有这样的爱好,于是他就查资料,向前辈们请教,慢慢了解到航模运动是融合了物理、数学、外语、科技、体育的综合活动,可以培养动手和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赵忠勇在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高中航模队。几年来有两百多名学校参加了模型设计等训练活动,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有20名同学获得了个人全国前六名,其中有几名同学因为此获得大学青睐,从事了飞行器设计、飞行器控制等专业。
“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需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的使命?我不止一次思索这个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逐渐明白,我应该做一名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郝春梅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