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孩子沉迷网络亲子关系现“裂痕” 家长先做好表率

2018-05-14 08:57:35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不要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专家支招: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帮孩子培养一项或多项体育、艺术爱好,让孩子在社交、情感、陪伴需求中得到满足

青少年沉迷网络,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忧虑。“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前几天网上的这段文字在家长圈里疯传。一部手机,让孩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成了严重破坏亲子关系的导火索,多少家长为此痛心疾首。教育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全面排查,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为孩子们立好规矩,不要让孩子们迷失在网络丛林中,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

现状:

孩子“触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尽管学校明令禁止,几天前,某学校初三女生小敏依然将手机带进了教室,在上课时偷偷打起了手机游戏。班主任杨老师发现后让小敏交出手机,并承诺中考结束后还给她,但小敏拒绝上交。杨老师气急了,威胁道:“你是要毕业证还是要手机?”小敏毫不犹豫地回答:“手机。”

这已经不是杨老师第一次与“熊孩子”间进行手机“拉锯战”了,学校规定,手机可以用但进教室前必须上交,放学后再领取。但孩子们总会想各种方式来逃避。杨老师很是无奈地说:“有的学生带两个手机,交一个,留一个。有的请假说晚到一会儿,就是为了避开老师收缴手机的时间点。”

孩子“触网”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 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其中10—19岁群体占比19.6%。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

而此前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则做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文件时这样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发展,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原因:

孩子沉迷网络,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班里的男生都在玩游戏。”青岛某小学六年级男孩小耀说,由于妈妈给他规定每周只能玩两个小时的网游,以至游戏等级很低,他经常被同学们嘲笑为“青铜小渣渣”。

00后、10后们被称为 “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事实,“熊孩子”投身网络就像鱼儿遇到水那般游刃有余。青岛第五十中学心理辅导老师李静说:“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学会系鞋带的。身边有不少家长为了哄孩子,扔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让他自己在旁边安静地玩呢。”

手机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和家长间冲突的导火索,甚至还出现过 “小学生玩网游导致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调查显示,有53%的高年龄段儿童曾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到了14岁争论最多,达到65%。不过就在人们痛骂手机游戏带坏了孩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这样说:“爸爸的手机上有 ‘王者荣耀’,他下班回家经常打游戏很长时间,我有时候看着他玩,他玩得入迷了根本没发现。”

记者曾经在网络游戏中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情景:爸爸在游戏里厮杀,孩子就坐在一旁。无论给00后、10后贴上怎样的标签,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个孩子这个事实。他们的很多行为来自上行下效。

为了让爱上网的孩子学习,刘女士采用了“交易”的方式,比如做完一套习题,即可玩游戏半个小时。但刘女士发现孩子并不吃这一套,或是草草应付完作业,奔到游戏世界里,或是到了规定时间不下线,甚至半夜还会偷偷爬起来玩几局。刘女士甚是愤怒。她的孩子却说:“在家里,除了上网的时间是自己的,其他时间都不是自己的。我妈妈会让我无休止地学习,做完作业还有复习题。”

网络成了孩子保有自我的最后一片领土。“归根结底是家长与孩子间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合理紧密的关系,从而使孩子走向网络,在网络中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李静说,当亲子冲突不断时,一定是孩子未得到某种需要,所以激起了他的愤怒。

方法:

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构筑有爱环境

根据某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腾讯“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14岁以下用户占比3.5%,15-19岁用户 (含18-19岁成年用户)占比22.2%。去年7月,腾讯宣布以“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不过,这些技术手段推出后,如何让它们发挥实效,将是全社会共同应对的挑战。比如能否通过实名认证精准识别未成年人,防止未成年人借用、冒用身份信息登录。

“当然,我们不能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责任都推给游戏开发者。”青岛敦化路小学校长王嘉红说,教育部的通知一出,敦化路小学就将相关要求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发放给了家长。“家庭是第一课堂,面对网络,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网络有利也有弊,家长要对孩子做一定的引导。另外,帮孩子培养一项或多项体育、艺术爱好,也不失为让孩子远离网络的好方法。”

互联网已经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成年人不可能被隔绝于互联网之外。青岛五十中校本课程《成长课堂》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其中就有专门针对网络安全的课时。李静说:“孩子们谈起网瘾的危害头头是道。事实上,他们并不缺少对网瘾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可能需要的是一种如何传递和引导他们的恰当方式。”

“学校和社区也可在孩子放学后或假期提供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参加感兴趣的项目,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比如,看一场电影,来一次春游……让孩子的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这样一来孩子还有时间去沉迷网络吗?”李老师说,家长和学校还该反思是否给了孩子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的社交、情感、陪伴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否则,哪怕不让他们玩网络游戏,他们也还会沉迷其他不良的生活方式。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