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年高考录取基本完成,新的“选择逻辑”折射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全国各省份2025年高考集中录取工作已基本完成,各高校录取通知书也正在送往考生手中。
人们发现,今年的高考录取出现了一些“反常态”的现象:北京大学个别专业在湖北、陕西等省份首次录取时出现“空档”,只好参加征集志愿;部分名校长学制专业吸引力下降,录取线在走低;师范院校、海关院校、警校录取分数线不断创新高,分数超过“双一流”高校;首年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一炮走红”,甚至比肩“985”高校;山东职业学院等拥有铁路、电力背景的高职专业院校录取线走高……显然,传统观念当中985、211高校好于“双非”高校、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的线性排序方式正在被打破,而这种选大学、选专业的“新逻辑”,折射出当下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专业“裸奔”,名牌大学“兜底效应”在减弱
前不久,在湖北省提前批(首选历史)录取时,北京大学第01组竟然需要征集志愿,这意味着北大在该省份提前批首次录取计划未完成。第01组首选历史考生可报考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哲学类、考古学。同时,北大在陕西历史类101专业组朝鲜语、云南历史类01专业组印地语、内蒙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前批首次录取时均未完成计划,均进行了征集志愿。北大多个专业在多个省份出现“空档”,让不少人感叹,名校光环真的不好使了吗?
记者注意到,上述4个省份中,除了湖北省外,其余3个省份均为今年的新高考省份,均实行“3+1+2”选科模式。如今,实行新高考的省份志愿填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有“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方式,如陕西、云南等省份均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方式,山东则实行“专业(类)+院校”志愿填报方式。这种变化将专业推到了“台前”,依托高校名气的“兜底效应”减弱,各高校专业组或专业相当于是在“裸奔”。当家长和考生更加直接地关注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名校光环也无法给“冷门”专业兜底,名校“冷门”专业缺额或录取分数线大幅降低,已逐渐成为高考录取的新常态。
除了名牌高校,今年多所“211”高校在部分省份的录取情况也让人“感到意外”,如广西大学物理类003专业组在甘肃的投档线仅有410分,较特招线低了65分,该专业组除了包括自动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还包括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冷门”专业,显然考生和家长对这种捆绑式专业组“不买账”。今年山东高考录取中,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下降了1.4万余个投档位次;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类下降了1.6万余个投档位次。
以往,临床医学都是考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但在今年高考录取中却有些遇冷,多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位次下降。今年山东高考录取中,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下降了近2000个投档位次;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下降了2000余个投档位次。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山东大学等高校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投档位次均有所下降。“本硕博连读至少8年时间,还要有3年规培,从入学到具备独立行医资格的时间跨度可能要长达11年。”有分析认为,临床医学类相关专业学习时间长是“劝退”部分考生报考该专业的主要原因。家长和考生在选择志愿时,也希望成本最小、收益最大,获得更高“性价比”。
“求稳”心态,将更多未来“确定性”握在手中
与知名高校部分专业出现“空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多所“双非”高校、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高考录取时表现抢眼,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江苏省公布的提前批投档情况中,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投档位次为2618名,对应分数为657分,超过了同济大学等高校。今年该校在山东投档线最高的专业是法学,投档位次为22107名,对应分数604分,超过多所985高校在山东的录取线。该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92%,党政机关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高达43.11%。海关总署公布的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显示,共有2679人拟被录取,其中上海海关学院444名本科毕业生被录取,数量远超其它高校。学校相关学科自带学科壁垒,考公更有优势成为考生们报考该学校的主要原因。在不可预知的未来,考生和家长希望将更多的“确定性”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际上,录取线居高不下的本科公费师范生类专业、警校、铁路系统的高职院校等都属于此类情况。今年高职院校山东职业学院有15个专业投档线提升超1万个位次,其中11个专业跟铁路相关,涉及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而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甚至比去年提升了4万余个位次,投档线达到482分,较去年高了19分。去年,该学校有980余名毕业生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同属此类高校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去年进入铁路系统的毕业生人数则超过了2000人,这些高校在山东的录取线均超过了一段线,超过了部分本科院校的录取线。正是由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确定性,让部分考生“弃本读专”。
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录取情况同样亮眼。今年启动招生的大湾区大学在广东省的最低投档分为622分(全省排名13266),投档分数跟华南理工大学齐平,超过了暨南大学。今年首次招生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投档分为656分,仅比浙江大学低2分,比“双一流”高校宁波大学高出60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分数线的升降说明学生选择的流向。与部分传统综合性大学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学因定位明确、反应敏捷而更具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小而精”,招生人数少,专业几乎全是时下热门专业,跟行业前沿联系密切,自然也就能吸引众多高分考生关注。
选择背后的逻辑:不再追求“外在”的标签
名校部分专业遭遇“滑铁卢”,但公费师范生、军警院校等“准编制赛道”,以及某些设置了瞄准未来产业专业的普通高校却直逼“985”等知名院校。这些志愿选择的变化反映出当下教育群体的理性觉醒,考生和家长不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有分析认为,高考分数线的波动是家长和考生用志愿填报重构高等教育的价值排序,打破985、211高校好于“双非”高校、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的线性逻辑,是教育价值观改变的直接体现。
在部分考生心中,名校的光环已经让位于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撰文分析称,在越来越多考生看来,与其大学毕业再去考公、考编,不如现在就直接上一个“有编制”的大学与专业。这种选择,本质是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也有专家认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AI技术的发展同样给了考生自主选择志愿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考生了解高校、专业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快捷,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目标高校、专业未来发展情况,从而在综合研判基础上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一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校准。当教育选择从“身份氪金”转向“价值实现”,破除传统的“名校崇拜”“学历崇拜”,也不失为一次珍贵的教育觉醒。录取分数线的波动实际也在倒逼高校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越来越多的高分生已经不再追逐名校,而是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这就要求大学要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