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上大学专学“带娃”
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被纳入教育学类别。今年9月,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迎来了该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大学培养“带娃专家”,如何培养?调查中记者发现,青岛多所专科院校在托育人才培养上已有许多探索,构建起“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教学模式。今年9月,青岛市挖掘12名家政领域育婴师等优秀典型,推荐成为托育专业赋能导师,率先以优质家政资源赋能托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施的校社联动模式更为这一新行业向高标准发展注入了活力。
托育专业成了“拳头”专业
今年9月5日,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妇联联合主办的青岛市家政服务大集暨首届“家政服务周”活动上,12名托育专业赋能导师收到了聘书,他们中有的是儿科医疗、早期教育领域的专家,有的是家政、育婴师中的优秀典型,接下来,他们将带着“导师”的新身份走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该学院托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补充。此次赋能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紧密链接,为促进托育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汇聚了强大合力。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别,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两所院校,今年秋季开学季纷纷迎来了新生。托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托育新专业的设立,这些变化,折射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和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转向。带着“发展托育有必要吗?如何进行专业培养?未来就业如何?”等疑问,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2020年就开设了山东省最早一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托育专业”),并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居第一,成为品牌“拳头”专业。“我们的托育专业归属于医药卫生大类下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因此这个专业和医学联系密切。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医学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都是重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托育专业教研室主任周绮告诉记者,这种独特的课程结构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学生既学习婴幼儿生理发育、营养健康等医学知识,也掌握早期发展、游戏活动设计等教育内容,形成“一半护士身份、一半老师身份”的专业特质。
学习带娃也大有“门道”
面对年轻父母对育儿支持的新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托育专业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针对“年轻月嫂会帮宝妈处理婆媳关系”的社会现象,周绮表示,“我们的课程里已有这方面内容。比如《家园共育》这门课,不只是教学生在托育机构照顾婴幼儿,还会教学生指导家长在家照顾孩子,学习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相关内容。还有《婴幼儿回应性照料》这门课,‘回应性照护评估’不仅评估托育机构的照护标准,还会教学生把标准用到家庭中,指导家长更好地照顾婴幼儿。”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医学专业教师(如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和教育专业教师(如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教师等)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智慧教育、智能婴儿照护、卫生保健、艺术技能训练、感统训练等实训室42个,为托育服务各环节提供实习实训保障。2022年5月,在青岛市卫健委的支持下,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青岛市托育服务产教联盟成立,通过多方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有效推进了学院“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目标。
如今,12名托育专业赋能导师的加入,将从产业资源对接、课程教学、订单式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展开赋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第一手”的经验、技能和就业机会。“有的导师有家庭陪伴师、育婴师的丰富经验,比如入户时的注意事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问题怎么解决,还有的导师有月子中心、托育机构的工作经验,都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周绮介绍,该专业不仅培养一线从业者,还会带领学生做托育领域课题研究,未来,学生可进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工作,或者开展家庭育儿指导创业。此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青岛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将继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依托托育实训教学条件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促进这场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摸索“婴”语 练习急救
“哇……”突然响起的啼哭声打破了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托育服务与管理实训室的宁静,大二学生唐玉莹立即冲向智能仿真婴儿床,面对双目赤红、肢体震动的3月龄仿真婴儿,她熟练运用竖抱安抚和摇篮式轻拍技能,41秒内将仿真婴儿的哭声分贝值从82降至31,远超课程基准线。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设立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托育专业”),这个“24小时智能仿真婴儿”领养任务,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第一次看到仿真婴儿哭到全身发紫时,我的双手都在发抖。但现在通过数据分析,能预判不同气质类型宝宝的需求,真正理解了‘回应性照护’的意义。”唐玉莹坦言。学校托育专业负责人介绍,每个“仿真婴儿”都搭载有内置传感器和精准的数据报告系统,教师在后台可个性化设置月龄、气质类型等参数。通过反复实训,让学生不仅掌握标准操作流程,还能培养出对婴幼儿需求的敏锐感知。
学校将托育课程细化为四大模块:“仿真婴儿”的照护实训属于养育支持模块;医学照护模块设置婴幼儿急救、疾病预防、中医推拿等5门课程;早期教育模块创设感觉统合活动设计、婴幼儿游戏指导等5门课程;服务管理模块聚焦托育机构运营实务,培育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少儿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食品营养学方面的专业教师陆续加入学校托育专业,目前已形成一支懂医养、善保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该校托育专业“医育结合”的真实写照。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还不过是20岁左右的“大孩子”,他们能了解真正的育儿困惑和带娃需求吗?对此,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托育专业的学生们展开了调查。他们在学校周边多个社区服务过程中,收集到300余份育儿案例,成为了宝贵的学习素材。3年来,学校师生走进20多个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惠及家庭超500个。学校同时实行“院校教师+企业技师”的双导师制,聘请20名行业专家打造“实践导师库”。企业技师不仅参与课程设计,还将真实项目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
相关链接
岛城多所专业学校
积极培养托育人才
今年2月份,青岛发布2025年15件市办实事,其中提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是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青岛市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列为市办实事,逐步建成主体多元、管理规范、安全健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对于保障托育机构师资配备方面明确规定:托育机构要配置综合管理、保育照护、卫生保健等工作人员。比如,托育机构负责人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从事儿童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保育人员要具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受过婴幼儿保育相关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托育机构达到895家,托位数达到43686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21个。青岛多所专业院校积极开展托育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构建“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在专业建设和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实习生 刘雅祺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