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11”培训课成爆品 家长“囤课”要当心
教育部门发布提醒:警惕无证培训防范消费陷阱
“买42节赠6节”“2人成团再享折上折”……近期,各大电商及社交平台纷纷推出“双11”购物促销活动,部分商家将预付费类培训服务也纳入推广范围,不少培训机构借机推出各类线上线下优惠。在各种促销的狂轰滥炸下,不少家长“疯狂动心”。日前,市南区教体局、李沧区教体局发布提示,提醒家长注意防范消费风险,务必保持理性,谨慎预付校外培训费用。
“英语课48节6280元,游泳课38节8000元,美术课20节3000元……”市民刘女士近一个月花费一万多元为孩子“囤课”,但随之而来的后遗症初步显现——她最担心的是课程未上完,培训机构就已“跑路”。市南区教体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双11”期间理性预付校外培训费用的重要提示》提醒家长,切勿在校外培训机构办理囤课卡、年卡等违规项目,也不要向机构或任何第三方(如地推、网推、电商、陌生拜访、电话销售等平台)缴纳占位费、定金、学位费等可能存在退款困难的费用。
家长给孩子报校外培训课,怎样才能避免掉入消费陷阱?教育部门建议,首先,要认准官方平台,保障缴费安全。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或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进行选课、购课及缴费。该平台所入驻机构均具备合法资质,家长所支付的培训费用将直接进入资金监管账户,并自动生成由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有效保障预付费安全。其次,警惕无证培训,防范消费陷阱。家长切勿参与无资质“AI学习机”等平台上所谓的“线上课程”“名师辅导”,以及本地无证工作室、个人、校外托管机构、AI自习室等开展的违规补课及“虚假打折”“虚假原价”等促销活动;谨慎对待第三方平台以“团购”“低价引流”等为名的营销,避免陷入无法上课或退费无门的困境。同时,自觉抵制“买赠”“打折”等促销诱惑,不要一次性缴纳超过3个月、60课时或5000元的培训费用。特别要警惕培训机构引导家长绕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进行缴费,或违规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上门家教”等名义,甚至通过个人账户收取培训费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警惕存在不公正、减免自身责任或限制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最后,注意收集和保存付款证据,如聊天记录、付款(购物)页面截图、促销活动宣传页面等,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及时与商家协商处理,理性合法维权。
李沧区教体局还提醒家长,审慎选择校外机构,要选择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查看证照是否齐全;拒绝跟风行为,不盲目攀比,不给孩子多报、滥报课外培训项目。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董真)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