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7 15:18
· 来源 ·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老山大选址俾斯麦兵营 梁实秋说青岛是君子国

罗荣桓个子高坐最后一排臧克家冒叔叔名上老山大

\

国立山东大学毕业证(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

罗荣桓

\

臧克家

之前我们提到的名师多出现于国立青岛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著名学生,第一个著名学生我们就从私立青岛大学说起。虽然私立青岛大学只存在了短短的5年时间,且在开办第二年就走下坡路,但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伊始就接收了一名著名学生,这名学生后来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此人即是罗荣桓。

聘技师生产国货抵制日货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毛泽东唯一写诗悼念的元帅,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中最后两句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除了毛泽东之外 ,邓小平也曾评价过这位元帅,他称罗荣桓是“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其实,罗荣桓的这些性格在私立青岛大学就读时就已经体现出来。

前文已经说到,1924年9月15日,私立青大首届学生入学,这里面就有罗荣桓。当时,罗荣桓是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一个专为湖南籍学生补课的学校,恰逢私立青大在北京招生,罗荣桓报名之后,成绩合格,与其他七八名湖南学生一道被录取了。

罗荣桓沉稳厚重的性格很快就在学校得到体现,在《罗荣桓传》中曾经记载这样一则事情,刚刚来到青岛求学的罗荣桓个子比较高,在教室里坐在后排。每逢上课,他都端端正正地坐着,戴着厚厚的近视镜吃力地看着教授们在黑板上书写的公式,专心致志地听课,他的功课成绩也十分优秀。

除了求学上踏实严谨之外,罗荣桓在校期间耳濡目染青岛的一些景色也给他留下深远的影响。由于青岛曾经成为日本殖民地,因此种有大量樱花,入学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罗荣桓和几位同学到汇泉山赏花。当他看到很多日本人驻足樱花丛中,而不少中国贫苦的老百姓只能远远遥望时,就对同学们说:“回去吧,咱们不看樱花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诗人杜甫当时的心情今天我领略到了。”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罗荣桓已经立下了宏伟志向。

岛城著名的文史专家鲁海则提起过另外一件罗荣桓求学异事:当时的私立青岛大学曾经两次组织学生参观军舰,一次是参观北洋政府的海圻舰,一次是参观日本军舰比睿号,罗荣桓的好友张沈川回忆说:“参观日本军舰后,罗荣桓更加沉默寡言,整天发奋读书……”他们甚至成立了“三民实业社”,聘请技师生产国货抵制日货。

在私立青大求学时期,罗荣桓已经是一个把国家命运看做个人命运的有志青年了。

同学们都叫罗荣桓“大树将军”

1925年,高恩洪下台,私立青大走了下坡路,同样是在这一年,青岛惨案发生。说起青岛惨案就不得不说说张宗昌,张宗昌当时主政山东,人称“狗肉将军”,这位大帅的传闻之广,荒唐事之多,恐怕还难有军阀出其右。单单自己的姨太太,都多到了自己不知道数目的地步。

当时青岛日本纱厂的工人组织大罢工,张宗昌血腥镇压,很多革命志士遭到杀害。这场惨案也引发了后来的“五卅运动”。其时,私立青岛大学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支持工人运动,组织者就是罗荣桓、张沈川、彭明晶等进步青年。学生会成立之后,立即建立了总务、财务、写作、讲演、募捐、演剧等组,开始分头活动。罗荣桓和彭明晶还受青岛学联的委托,分赴北京、上海,向两市人民报告青岛惨案的真相。由于罗荣桓谦和持重,不露锋芒,同学们将他比作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了大功,而在诸将论功时每每退避大树下的冯异,称他为“大树将军”。

张宗昌为了控制局势,从济南来到青岛亲自坐镇,进步学生的处境开始变得危险起来。当时,中共青岛四方支部书记李慰农和《公民报》记者胡信之等多人被捕,罗荣桓此时虽然并未入党,但李、胡还是在狱中通过青岛大学附中的一位美术教员联系上了罗荣桓,他们告诉罗荣桓、张沈川,敌人几次审讯都问到了他们,要他们赶快转移。在这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罗荣桓和张沈川化了装,到高密农村暂避了一个时期。他们回校得知,李慰农和胡信之已经惨遭张宗昌的杀害。

在此之后,罗荣桓匆匆在私立青岛大学预科结业,随之南下武汉。他在私立青岛大学结识的好友彭明晶则和他在一起,最后竟成了他的入党介绍人。私立青岛大学的这段学习时光或许只是罗荣桓人生中一段极普通的插曲,但也对他之后参加革命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臧克家三句话换得入学通知书?

老青岛学校走出的另一名高材生叫臧克家,他的一篇诗作是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叫做《有的人》,道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是国立青岛大学的学生,和罗荣桓的私立青岛大学差了一个年代。不少媒体报道过臧克家的轶闻如下:这名高材生高考作文只写了三句话,就被闻一多破格录取,这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上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但当年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又有多少人知道?除此之外 ,臧克家的这次入学考试背后还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现在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幼时家境良好,1930年的臧克家25岁,正值青岛国立大学建校招生,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是新校的首批应招学生。凭着自己多年读书的底子和对文学的热爱,臧克家决定去试一试。

当时的考试分为两个科目,国文和数学,自幼读私塾的臧克家对于数学自然是一窍不通,最后干脆得了个鸭蛋。但最终他凭借着语文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杂感》一题,引起了批卷人闻一多的注意。这篇作文中有三句话让闻一多赞赏有加,道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作文最终得到了98分的高分,并顺利被录取。

如今看来,臧克家偏科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但他的最终录取是否算破格 ,这一问题却有不同的说法。山东大学现任档案馆馆长刘培平,对于校史及臧克家先生的诗歌都有多年研究,他表示当年入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其实与现在外界流传的有所偏差。他提出被误读的关键点有两处:首先,当年臧克家的考卷上并不是只有这三句话,因为当年的国文试卷上总共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要求考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只是《杂感》一题的答案引起了闻一多的注意;其二,考究当年的入学录取标准,是以两科平均分为准。学校当年为了甄选人才,选取时判分十分严格,都是本着及格即优秀的原则,考生的考分普遍偏低,单科30多分的比比皆是。所以按照平均分算下来,臧克家有49分,这样的成绩在当年看来,已经能排到录取范围之内,所以也不算是破格。

 “假文凭”入校,终生感恩四叔

当年入学考卷的误读解除了,关于臧克家考大学的另一个秘密也该揭晓了。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臧克家的曾用名是臧瑗望,至今在山大档案馆里仍可看到“臧瑗望,字克家”的学历卡和成绩单。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他本家四叔的名字。

其实臧克家的四叔就叫臧瑗望。按照当年国立青岛大学的入学考试规定,考生要有大学预科的文凭才可报考,可臧克家却没有。这可急坏了想要求学的青年,现在办假证的比比皆是,可当初那个年代还没有诞生这一行业,但臧克家还是想出了办法。

巧在刚好家族里有个跟臧克家十分要好的叔叔有这么一份文凭,而他的叔叔就叫臧瑗望,于是臧克家便以文凭上的名字“臧瑗望”报考了国立青岛大学。在国立大学就读期间,也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在青岛读大学的几年里,臧克家认识了自己的恩师闻一多,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四叔的成全,或许这位杰出诗人的命运将会完全不同。所以臧克家的一生,都念着四叔的恩情,直到去世前他还委托家人把自己的骨灰分成四份,一份安放在八宝山公墓,一份埋在诸城老家,一份撒在看着他长大的“老哥哥”坟上,还有一份就是撒在四叔的坟前,以感谢他的成全之恩。

文/记者 黄默 图/山东大学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策划/乔文林

感谢青岛市史志办、青岛市档案馆、山东大学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增人、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刘培平对文章亦有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