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即墨有片“蛎子海” 渔民从不撒苗每年都长野生海蛎子

原标题:即墨有片“蛎子海” 个大味鲜叫“龙蚝”

在即墨田横的七口村,当地渔民有一片海,从来不用撒苗,每年都会有野生的海蛎子长出来。不仅味道鲜美,个头也非常大,最大能长到两三斤,被当地人称作“龙蚝”。而为了收获这种海鲜,当地渔民每天只能趁着潮水退去的时候采集,整个捞取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此外,这一片野生海蛎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记者在采访时也采集了新鲜的样本,将其送到了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研究。

现场>>>

最大两三斤,名字叫“龙蚝”

1月29日上午11时许,记者驱车来到了位于七口村的入海口处。这里上游是五龙河,下游连接着丁字湾。此时,正好赶上退潮时间,沿岸的礁石上露出了密密麻麻的海蛎子。而渔民们则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海边,穿上皮衣皮裤,穿过浅水赶到中央的礁石上采集海蛎子。“越是水深的地方,海蛎子越大,但是只有赶上退大潮的时候才能采集。”渔民宋森秀说,也有些渔民为了快点采完,会穿上潜水衣,到海底摸着采集。

记者通过闲聊得知,前两天渔民们刚潜水采了一部分,所以当天集中采礁石上的。而且,由于中间的海沟隔断了路,渔民们只能坐着自制的小筏子赶到对岸。记者发现,渔民们采集的工具比较简单,就是一个比较小的镐锄。每个人拎着一个筐子,用镐锄将个头较大的海蛎子撬下来,然后装入筐中。

记者看到,这里的海蛎子个头普遍比较肥大。宋森秀拿起一个从深水里采集的海蛎子说,“当年生长的海蛎子大部分都是半斤多,有不少能长到一斤多。有些海蛎子没有来得及采,能长到两三斤。”随后,记者拿起一个海蛎子测量了一下,长度有20多厘米,比一般的海蛎子都要肥大。

因为个头比较大,当地有不少人把这种海蛎子叫做“龙蚝”。宋森秀说,这种海蛎子是纯自然生长的,他们从来不用放苗,“从很早的时候,我们这里就开始这样采集海蛎子了。”

据渔民介绍,“龙蚝”之所以能长这么大,他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品种因素,他们这一片海域很早就有海蛎子生长,而且渔民们也没有投放过其他品种的海蛎子苗;另外一方面,得益于这片海域的自然条件。这个地方是五龙河的入海口处,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各种微生物比较丰富,为海蛎子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因此,这里的海蛎子生长速度也比较快,生长一年的海蛎子就能够上市销售,而且肥嫩度比较高。

收获>>>

5人一条船,2小时捞2000多斤

“我们这个地方的海蛎子采集全靠人工,没办法使用机械。而且,海蛎子上市时间比较早,从每年10月份天气转凉以后就能够下海采集。”宋森秀说,之所以时间这么早,主要是这里的海蛎子产量比较有限,“这一片海域大概有几百亩,都是村里的人过来承包的。在海边的小路上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就是渔民临时休息的地方,里面放了工具。路上也安装了监控录像,有时候他们也会过来看滩。”

“虽然是入海口处,但是遇到涨潮,水深的地方也有两三米”,宋森秀说,他们只能趁着落潮的时候过来采集,如果不是退大潮,他们一般能干两三个小时,“这个是纯体力劳动,即便是熟练工,一般也就能捞400斤到600斤左右。遇到退大潮的时候,大概能收获600斤。但是,如果到了销售旺季,需要提高产量的话,就得多加人手。”

每年的春节前后,是海蛎子价格最好的时候,也是上市的高峰期,他们这里每天能上岸1万斤左右。今年为了提高产量,也想趁着价格好多卖点,宋森秀找了4个帮手,他们5个人一起到海中间的礁石上采集。整个采集过程,5个人一刻也没闲,低着头,弯着腰,看似很快就捡满了一筐,实则是累到“头发昏”。

记者在现场看到,宋森秀他们会把刚捞上的海蛎子,放到海里进行简单冲洗。而且,由于是在泥滩上工作,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5个人就这么一直忙活到下午潮水开始上涨才停工。待他们上岸后,记者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两个多小时左右,他们总共捞了2000多斤海蛎子。

辛苦>>>

赶潮水出海,大年初一也不休

“看起来工作很简单,干起来却很辛苦,”宋森秀说,天气越冷海蛎子越肥。他们出海干活,正好是最冷的时候。虽然一天有两次退潮,但他们都会选择白天来干活。因为白天视野好,晚上工作难度大,气温也低。

“一个月差不过有四次退大潮的时间,我们能在海里干三四个小时。平时一次退潮只能干两个小时。”宋森秀说,因为年前的需求量比较大,海蛎子如果不能及时采集,等到了来年的五月份,海蛎子进入繁殖期采集就得停下,“因此,只要到了退潮的时间,我们一刻也不敢休息。两三个小时都要站在礁石上弯着腰,不停地分拣海蛎子。”

“晚上回去经常腰都直不起来,”宋森秀说,除了腰疼,海边的冷风也是一大挑战。记者看到,他们除了在外面穿上了皮衣、皮裤,里面还穿了两层棉袄来保温。此外,对于渔民而言,除了“潮起潮落”能阻挡他们出海,下雪、冰冻甚至刮大风都不能阻碍他们。只有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他们才会在家里休息一天。

另外一位渔民赵女士说,前几天青岛下了大雪,气温到了零下七八摄氏度,整个海面上都结了冰。但是,潮水一落,他们还是正常出海了,“海边上大风呼呼地吹,比陆地上要冷好几摄氏度,站在那不动一会就冷到骨头里,”赵女士说,海水迸到脸上就如同冰刀一样,回家要很久才能暖和过来。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收获季,“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

“从12月份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份,除非遇到特殊情况,要不然只有年三十能休息,”赵女士说,每年春节前后海蛎子最肥嫩,市民们的需求量也最大,都是抓紧到海里采集“每年这个时候,放假回家的大学生也要到海里来帮忙,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而且大年初一,正好又是退大潮,还能在海里忙活三四个小时。”

紧俏>>>

个大价不高,期待打开知名度

因为个头比较大,而且味道鲜美,被捕捞上岸以后的“龙蚝”一点也不愁卖。“龙蚝”上岸以后,商贩们就会过来收购,主要是周边一些高档酒店以及城阳水产批发市场。

宋森秀说,虽然“龙蚝”个头比较大。但是,价格卖得并不高,“主要是‘龙蚝’只是我们当地的叫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而且,我们也没有渠道去联系外地的收购商,都是跟其他的海蛎子一个价。”

宋森秀说,“其实,捞海蛎子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如果海蛎子肥度高的话,他们一般直接卖掉。如果肥度达不到九成,一般会选择剥海蛎子肉,“从早晨7点开始,就要坐在家里剥海蛎肉,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而且到了落潮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去海里干活,总之就是一直在忙”。

目前,带壳的海蛎子市场上4元到5元一斤,而剥好的海蛎子肉,一般是20元到30元一斤。“今年的价格相对低一点,往年到了春节前后,一斤海蛎肉能卖到35元”,宋森秀说,今年的海蛎子相对肥度不高,大部分渔民都进行了简单加工,处理成了海蛎子肉。一年忙下来,大概能有个几万元的收入。

“龙蚝”虽然是自然生长的海蛎子,但好在产量比较稳定。只是,海蛎子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渔民的收入。因此,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好的品牌知名度,能够打通更多的销路提高收入。

延伸>>>

有较高科研价值种质资源意义重大

七口村的这一片野生海蛎子的产量并不大,高峰期一天也就一万斤左右。相比较于主产区胶州湾、即墨七沟镇等,占据的比例都非常小。那么,这片原始野生的海蛎子,是否能为青岛海蛎子产业和品种多样化带来科研意义呢?带着这个疑问,1月29日,记者将采集到的海蛎子送到了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手里。

接待记者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对收集到的海蛎子进行研究,看看它们原始的种族来自哪里,与现在其他地方的海蛎子有怎样的关系。“这样一片野生的海蛎子苗,而且区域又比较大,是非常难得的种质资源宝库。对于物种的多样性,有着丰富的科研意义以及现实的经济利益。”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最终证明“龙蚝”确实是一支独立的种群,而且拥有生长快的优良基因,那么就可以培育出更好、更适应本地环境的优秀海蛎子种苗。这对于青岛海蛎子养殖户而言,有望提高种苗的存活率,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其实,不论是红岛还是即墨的主产区,海蛎子苗基本上是从外地购买过来的,苗种来源单一,基本上都来自莱州湾。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底播以及吊笼养殖。尤其是底播,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此外,最近几年胶州湾不少海蛎子养殖户都遇到了减产问题,本报也曾多次报道胶州湾海蛎子生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底播海蛎子苗种质量差、投放密度过大。因此,“龙蚝”的出现是否会改变岛城海蛎子的品种多样性,值得期待。本报也将持续关注,一旦有“龙蚝”最新的研究结果将第一时间发布。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实习生 鲍凯旭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王熠冉]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1/31 08:04
·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