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方贡芋扎根 百年古芋焕新
金秋十月,田横荔浦芋头、鳌山卫白庙芋头迎来丰收季,田畴间硕果累累,村民们喜笑颜开。从田横镇王村润旺生态园历经6年攻坚克难、精心培育的“南方贡芋”,到鳌山卫街道承载600年农耕智慧、享誉海内外的“国宴白庙芋”,两地的芋头产业不仅突破了地理气候与历史传承的双重壁垒,更以“特色种植为基、三产融合为脉、农民增收为魂”的科学发展路径,让一个个芋头变成“金果果”。近年来,即墨区始终秉持“因地制宜找特色、立足优势谋发展”的理念,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激活乡村发展潜能,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且持久的内生动力,更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宜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贡芋”北上扎根结硕果
提到荔浦芋头,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仍是广西荔浦喀斯特地貌下孕育的“芋中珍品”——这个自清朝康熙年间便跻身皇家贡品的作物,因《宰相刘罗锅》中“荔浦芋扣肉”的经典桥段而家喻户晓。谁能想到,如今这个承载着数百年饮食文化的“南方来客”,已在千里之外的即墨田横镇扎下根,用6年时光书写了“南芋北种”的传奇。
故事始于6年前润旺生态园负责人迟广恩的一次到南方考察。在广西荔浦的田间,迟广恩偶然尝到了粉糯香甜的荔浦芋头,让他瞬间意识到:“北方市场上的荔浦芋头多是长途运输而来,不仅价格翻倍,保鲜期短、口感打折扣的问题更是突出。既然北方人这么爱吃,为啥不能把它种在咱即墨的田里?”
这个大胆的想法,很快迎来了现实的考验。田横镇地处即墨东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的时段与芋头生长旺季契合,王村片区的砂壤土经过生态改良,透气性和有机质含量提升,这些都是“南芋北种”的有利条件。但北方的昼夜温差、春季倒春寒等,仍是需要克服的难题。
第一年引进种芋时,由于不适应北方气候,出苗率不到60%。为了解决品种适配问题,迟广恩多次邀请广西荔浦的种植专家到田横镇实地指导,还联合即墨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两年的“本土化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润旺生态园的荔浦芋头首次批量收获,虽然芋块个头略小于南方原产地,但口感软糯香甜,完全保留了核心特质。这一年,亩产达2500公斤,不仅让青岛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新鲜的荔浦芋头,更标志着“南芋北种”在田横镇的成功。
一个“芋王”将近6斤重
如今,每到金秋十月,润旺生态园里一片丰收景象。连片的芋头田绿意盎然,西侧果园里苹果、桃子挂满枝头,东侧的农家乐小院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荔浦芋头不仅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串联起了一、二、三产业。
在润旺生态园里,像王吉海、周爱玉这样的“家门口产业工人”有很多。他们原本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生,收入不高。现在,随着芋头产业的发展,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也大幅提高。
“挖芋头得讲技巧,先顺着芋叶找到芋秆根部,用铁锨在周围挖一圈松透土壤,再往上提,不然容易把芋块挖破。”清晨的露水还未褪去,62岁的村民王吉海已头戴草帽、脚踩胶鞋,在芋田里开始劳作起来。弯腰、铲土、提苗、抖泥……一套动作下来,王吉海的额头上已渗出汗珠,他笑着举起一个硕大的荔浦芋头说:“今年的芋头长得好,你看这个‘芋王’,得有6斤重!”旁边的村民见状,纷纷加快了手上的动作,铁锨碰撞土块的“叮当”声、村民们的谈笑声、远处的鸡鸣声,交织成一首热闹的“丰收交响曲”。
田埂上,负责分拣的农妇正忙着“挑芋”,她们将刚挖出的芋头轻轻抖掉泥土,按大小分好后装筐,随后将发往饭店、商超或送往加工区制作成芋头泥、芋头酥。“我是附近村的,在这里干活不耽误接送孩子、照顾老人,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以前种玉米、小麦划算多了。”村民周爱玉手上沾着泥土,脸上却笑开了花,她面前的竹筐里,分拣好的芋头已堆成小山。
打造“田横荔浦芋”金字招牌
如今,润旺生态园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种植端坚持生态化管理,保证芋头品质;加工端开发了芋头糕、芋头奶茶等十余种产品;销售端通过线下直供、线上电商等渠道覆盖青岛全域;体验端则推出了“芋头采摘+田园观光+农家宴”项目,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
对于未来,迟广恩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能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订单种植,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润旺生态园正积极申请“田横荔浦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借助电商平台和美食博主,让“田横荔浦芋”成为网红农产品。此外,润旺生态园还计划联合当地文旅部门,打造“芋头采摘+田横岛观光+渔家宴品鉴”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芋头炖鲅鱼、芋泥虾球等特色菜品,让游客充分感受到田横镇的独特魅力。
“国宴白庙芋”破局重生焕活力
与田横镇的“南芋北种”不同,鳌山卫街道的白庙芋头,早已是扎根即墨600年的“本土明星”。从明朝卫所军屯官兵引种,到2008年登上钓鱼台国宾馆餐桌,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国宴白庙芋”,曾因重茬难题陷入发展困境,如今却在科技赋能下破局重生,以每斤15元的价格供不应求,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金秋时节,鳌山卫街道姜家白庙村的芋头田里一片繁忙,村民们弯腰采挖、分拣装车,一个个个头匀称的白庙芋头从砂壤土中露出真容,表皮光滑、肉质洁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今年雨水偏多,刚好符合白庙芋头喜水的习性,不仅产量没受影响,口感还比往年更粉糯。”种植户张素清捧着刚挖出的芋头开心地说。
“咱种的白庙芋头,个头匀称、体态饱满,一棵就能产3斤左右。为了保证品质,地里从不打农药,连除草剂都不用,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户张素清一边分拣芋头,一边介绍,“现在正是芋头上浆有面的时候,霜降前就得全部刨出来,不然会影响口感。”她手中的芋头单个重量约在3两,切开后肉质细腻,蒸制后香气扑鼻,无论是蒸制后直接食用,还是制作成芋头扣肉、芋头粥,都是难得的美味。
在姜家白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芋头,种植技艺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我爷爷就是种芋头的好手,小时候跟着他在田里学选种、浇水,现在自己种了20亩芋头,靠着这门手艺养活全家。”张素清说,白庙芋头早已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乡愁的寄托,“每年芋头丰收,在外打工的儿女都会回来帮忙,一家人围着蒸芋头吃,就是最踏实的幸福。”
如今,白庙芋头的市场价格达到每斤15元,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市民开车来村里购买,还有北京、上海的客户通过线上订购。”山东崂鳌白庙芋头基地负责人张文秀介绍,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线上依托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线下直供超市、高端餐厅,今年预计总收入能突破600万元。
张文秀表示,目前,鳌山卫街道正围绕白庙芋头做“品牌文章”,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多元化宣传,让这一“老特产”焕发新活力。下一步,计划拍摄白庙芋头的宣传短片,讲述白庙芋头600年的种植历史,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国宴珍品”的故事。
点亮即墨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田横镇的“南芋北种”到鳌山卫的“古芋新生”,即墨区的芋头产业虽路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发展逻辑——以特色农业为根基,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三产融合为路径,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兴旺。这两个镇的实践,不仅为即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图景。
即墨区地处北方,却能让南方贡芋扎根、百年古芋焕新,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找特色”。田横镇利用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砂壤土资源,大胆引进种植荔浦芋头,填补了北方市场空白;鳌山卫街道则深挖600年种植历史,守住白庙芋头的品质与品牌,走出了“传承中创新”的道路。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即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即墨区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除了芋头产业,还培育出鳌山卫茶叶、移风店蔬菜、田横海参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形成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格局。这些特色产业,如同一个个“金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大门。下一步,即墨区将继续推动特色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像“田横荔浦芋”“白庙芋头”这样的特色品牌,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姚兆麟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