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6年少千余艘渔船 多数渔民转行养殖和渔家乐

2014-10-22 11:06:13
责任编辑:亚麦

海洋渔业资源锐减,小马力渔船6年来减少了1000多艘。10月21日,记者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小渔船遭淘汰后,原先的渔民大多放弃捕鱼,可仍有一部分渔民在坚守。转型后的渔民上岸搞起了养殖,有的做起了餐饮 ,还有靠近旅游区的渔民搞起了渔家乐。“没想到,远离大海的日子这么早来到。”灵山岛的肖永武说 。

坚守:渔夫捕鱼、渔妇补网

今年40多岁的蒲女士四五年前从四川老家来到青岛,跟丈夫一起在沙子口南姜码头当起了渔民。休渔期时,两人一起在青岛打短工。开海后,丈夫每天出海捕鱼,蒲女士就在家里补渔网、照看孩子。每天下午,她都要去码头守望丈夫出海归来,跟丈夫一起将一船的海货卖掉,然后回家做饭。日复一日,过着传统的渔民生活。在旁人看来,他们充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见到蒲女士的时候,她正坐在码头上补渔网,头上包着头巾,坐在地上,用专业的工具,一下一下将破了的渔网重新修补好。蒲女士家有一只小船,每天凌晨2点左右就要出海,一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多才能回来。

来青岛之前,蒲女士也不会补渔网,更不认识各种各样的海鱼。现在随便一种鱼她都能叫上名字来,但是现在她还是不喜欢吃鱼。宁愿多卖一些钱,去买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吃。

在沙子口南姜码头上,跟蒲女士和丈夫一样的渔民夫妇很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四川来的老乡。这些远离家乡的人忍着寂寞聚在这个小码头上,经过年复一年的劳作,几乎成了土生土长的渔民。

遇到蒲女士的当天,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还在沙子口南姜码头遇到了当地一个老渔民曲先生,曲先生今年已经50多岁了,自己也过了十几年的打鱼生活,但是现在却改了行,做起了海产品收购和加工的生意。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曲先生看起来神采奕奕的,说起话来也是声音洪亮。

“海上这个行业干的就是一个精神头!”曲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做了七八年的打鱼人,觉得打鱼越来越没有赚头了,因此改了行。“这边的资源越来越少了,很明显就能感觉到。打鱼的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在跟曲先生聊天的过程中,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得知,渔民出海打鱼还跟种地一样,得靠天吃饭,收获的海货多少都得靠运气。“多的时候一次回来就能挣三四千,少的时候两三百,都不够油钱。”因为近海的海洋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等很多原因,沙子口码头渔民的收入远远不如从前了。

转型渔家乐一年挣20万

在灵山岛上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的灵山岛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世代以捕鱼和养殖为生的海岛人家,开始弃渔上岸加入到海岛旅游业的大潮中。“目前灵山岛内渔家乐的经营点已经发展到100多家,旅游业也成为岛内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岛上居民任发义说。

据了解,2013年,灵山岛上岛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业对本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近1/3。大量游客的拥入,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任发义对记者说:“现在岛上好一点的渔家乐每年收入就达20万元。”

记者联系上肖永武的时候,他正在为出海做准备,但他这次出海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拉客”。肖永武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刚大学毕业,小儿子在青岛读职高,马上也面临着就业。单靠着他跟老伴儿俩人出海,根本无法供应俩儿子,因为随着这两年渔业资源越来越短缺,几乎捕捞不上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以前出海捕鱼,早上5点出海,上午八九点钟回来,很轻松能捕捞上五六十斤海鱼,不光有螃蟹、黑头、黄鱼,还有虾,这些鱼个头大体重足,看着就新鲜喜人。可现在,出去一天 ,顶多也就捕捞回二三十斤海鱼,基本都是些小鱼小虾。”肖永武介绍。自从2013年开了一家渔家乐,老肖的日子越来越轻松,“我现在也出海,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捕捞回来鱼供家里的渔家乐。”

老渔民放弃出海,在家搞养殖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即墨田横镇北丁村的村民老丁来说,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年前的他,绝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大海说“再见”。

老丁今年56岁,从20岁出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捕鱼生活。“上世纪80年代,我跟村里的几个人一起,买下了一艘大马力船,开始跑远洋捕捞。”老丁说。在当时的村里来说,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从跟着出海开始,逐步开启了自己的渔民生活。在老丁的记忆中,出海捕鱼的生活虽然苦了点,但捕鱼带来的喜悦感却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春天捕鲳鱼,秋天打对虾、海蟹,50米的流网扔到海里,下午下网,第二天一大早就满满全部都是海货。虽然一年要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漂在海上,并且有时候是寒冬季节。但一年万元左右的收入,让老丁成了那个时代令人眼红的“万元户”。

然而,好景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差不多就是7年前,感觉鱼越来越少了,尤其是虾,少得厉害。”海货越来越少,担负着养家糊口重任的老丁反复权衡,在2012年离开了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全心投入了自己的新行当——海参苗养殖,从一名捕捞渔民变成了一名养殖户。而北丁村里 ,以前近百条渔船的渔村,现在只剩下几十条,大部分的渔户都改行,老丁跟自己的哥哥一起经营海参苗养殖,从一开始摸索到现在成规模,老丁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

“越来越多的老渔民离开大海,有的人甚至把老船都拆了烧火用。以前鱼虾满仓的场景,现在只能存在回忆中了。”老丁说。

小马力渔船6年减少千余条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相关负责人说,2002年,青岛的捕捞船有7000多条,随着国家出台控制渔船总数、控制渔船主机功率数,以及报废拆解奖励政策等,岛城的渔船数量有所减少 ,特别是小马力渔船6年来减少了1000多条,大马力的渔船有所增加。

目前,岛城共有渔船5000多条,其中60马力以下的有3500条,60马力以上的有1500条,1700马力以上的远洋船有10多条。渔船淘汰后,原先的渔民有一多半上岸后改行搞养殖、餐饮、加工等行业,还有一部分渔民合作更新大马力渔船,继续出海捕鱼。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要求对于40马力以下渔船一律不核准拖网作业,减小对幼鱼及其亲体的破坏。

9亿鱼虾蟹“童子军”入海

为了让海洋里有鱼虾等资源可捕捞,市海洋与渔业局每年都组织增殖放流,将鱼虾、贝类、软体类海洋生物的“童子军”放入大海。据介绍,2014年青岛政府投入资金购买9亿余尾鱼苗、虾苗进行增殖放流,比2013年的5亿余尾增加了不少。2013年,青岛市共增殖放流55780单位,这其中主要包括日本对虾、魁蚶、金乌贼、牙鲆、梭子蟹、鲢鳙鱼等9个品种。今年,增殖放流的品种将有所增加,黄花鱼也将列入放流范围。

“增殖放流的这些鱼虾蟹等,都是很好的经济产品,目的就是等它们长大了让渔民去捕捞,经测算投入和产出比例达到了1:10,海蜇甚至达到了1:20,未被捕捞上来的则成为海洋资源的补充,避免资源过快减少 。”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放流的都是苗种,但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到了秋季休渔期结束,虾蟹就基本成熟可以捕捞了,投放的鱼苗,也将在一年半后长成。

建海洋牧场保渔业资源

此外,记者从青岛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3年该区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的崂山湾海洋牧场进展顺利,这是青岛市建设的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据介绍,青岛市整个工程将投放渔礁体1万多块,目前已在会场湾人工渔礁区投放渔礁体1200余块,兔子岛废旧渔船将于本月投放,预计2014年底全部完工。

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共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是资源保护型会场湾人工渔礁区、生态保护型女儿岛东南侧人工渔礁区、休闲生态保护型兔子岛西南侧人工渔礁区。

据了解,至2012年年底前,青岛市已建成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5处鱼礁区,今年又新建了崂山区海泉、青西新区高峪2处鱼礁区。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