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胶州:铺集镇李增明为父母妻儿忍泪前行的“坚强战士”
照顾妻子
2018年新年伊始,记者闻讯赶到胶州市铺集镇东皇姑庵村村民李增明家采访,有感于他3年来不离不弃照顾病妻、拉扯孩子、赡养父母的感人事迹。
“戍边保国曾无悔赤胆忠心,一腔血,军人魂,再出征,但撑危庐将倾千钧压;负妻曳子侍父母忍泪前行,在路上,路漫漫,拼命争,为让孩子回家有个妈。”今年39岁的李增明,1996年底胸佩红花参军入伍,2002年以一期士官军衔退伍回家。在部队期间,他荣获“优秀士兵”称号2次,荣立三等功1次。2004年与本镇胡家村村民胡彩云喜结良缘,婚后育有一子,现已上初中,家中尚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2016年5月,李增明的妻子胡彩云感觉眼不得劲儿,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无奈之下,他只能带妻子远赴北京天坛医院,确诊妻子患有脑动脉瘤并手术摘除,手术费20万元,术后20天胡彩云昏迷不醒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每天费用五六千元不等;后转入普通病房监护一周,科主任建议转回胶州康复治疗。由于路途遥远、病情莫测,李增明不惜出一万元昂贵车费用天坛医院救护车把妻子转回胶州市人民医院,住院47天后于9月份出院回家,10月到12月,又去青医附院黄岛分院做了2个月的康复治疗,两地又花费近10万元。大多费用,都是李增明从亲戚朋友那里一个一个借来,共举债20余万元。
目前,胡彩云病情好转缓慢,术后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失语、大小便失禁,吃饭、上下炕、康复活动等都需要有人帮助,记忆模糊仅能记着一些娘家人姓名。李增明天天守着妻子,悉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每隔一小时就要帮妻子活动一次,教她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买了1台艾灸治疗仪和1台电磁诊疗仪在家理疗,一天做一次,每次一小时;寻医问药每月一次去胶州某中医诊所买一种对症营养餐,每天冲服3次;购置纸尿裤、开塞露辅助解决妻子大小便问题。遵医嘱不让妻子发胖,李增明变着法儿地给她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尽量让她多吃一些粗粮、青菜,使体重保持正常。天好时,李增明就推着妻子到本村她原来上班的厂子或是胡家村她娘家老屋转转,以刺激帮助她恢复记忆。
最让李增明揪心的是帮妻子康复锻炼时,妻子总嗷嗷大叫,为了缓解她的疼痛,他就试着播放手机里的音乐给妻子听,使她慢慢安静下来。家属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目睹亲人遭受病痛折磨而不能替代!非亲历难以体会李增明内心的巨痛。去年刚从医院回家,妻子不会用力翻身,而李增明由于当兵时腰部受过伤,搬动呆板沉重的妻子,一使劲就疼得起不来,眼瞅着躺在炕上不能动弹的病妻,他欲哭无泪,只好请自家三嫂帮着照顾了2周。当时正值夏天,屋里热怕起痰,他就按时给妻子擦洗降温,心无旁骛,用心呵护。每当看到妻子哪怕是一丁点儿好转,都会让李增明喜极而泣。今年14岁刚上初一的儿子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帮着他照顾母亲,李增明看在眼里满腹心酸,有时给妻子做点儿好吃的,已填进嘴里,她又会拿出来放到儿子嘴边;妻子的工友来探望逗她时,她脸上也会浮现高兴的表情,这些好的迹象都给李增明许多鼓舞和动力。趁儿子放假在家,他就跑出去找点儿活干,一年打零工算起来也就2个来月,能挣六七千元。家里种了5亩地,收入很少。孩子上学一年一万元费用,都是他拆东墙补西墙,勉力支撑。专职在家伺候妻子之余,李增明还就近照顾80多岁的父母。父亲耳聋,母亲半聋哑人。妻子未病时,一直与公婆一起吃饭,隔三差五包饺子什么的给二老改善生活,每月发了工资给二老100元钱,让他们买点儿好吃的,歇班时给老人洗衣做饭,对老人言听计从,邻里关系相处得也很和睦。
2017年6月,还是胡彩云在北京治疗期间,东皇姑庵村“两委会”就发动全村村民为李增明家捐款,干部带头多出,村民慷慨解囊,一天多时间就捐出3万余元,雪中送炭,表达了家乡人的一片爱心。村民为儿媳捐款的事,没有瞒住李增明父母,得知后年迈的老两口抱头痛哭!村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捐出了自己的体己钱,还不住地念叨:“让年轻人好好地活着,哪怕让我们这些老东西死了也乐意!”铺集镇政府闻悉李增明家庭情况后,及时按政策为李增明妻子、儿子办理了低保,争取慈善救助2万元;给胡彩云申办了残疾证和民政护理补贴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大爱激励李增明忍泪前行,迸发出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担当。当有人问他“费了这么多周折还要不知坚守到什么时候后悔不”时,他慨然答道:当时不治,一旦瘤子破了大夫说头里的血就满了!我现在一点也不后悔,不管怎样,孩子回家有个妈,身体不好也是他亲妈!”为了让妻子能够再去医院做康复治疗,他在尽最大努力筹款。“等她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我就去上班,供孩子上学,他是我们俩的希望。”李增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记者 孙强 马云帅 通讯员 铁弩)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