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 多云晴 多云转晴 27 ~ 25

2025 06/28 20:21 -- 来源: 新华社

从艺术陶瓷到日用陶瓷,从工业陶瓷到先进陶瓷……如今,陶瓷生产插上了工业化智能化的翅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自古至今从未断流。对古老文明最炽热的致敬,正是用当代智慧接续书写璀璨的新章。

2025 06/28 20:19 --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全省首创“借外债搞基建”模式,成功解决厦门机场建设资金缺口;推动金融深度参与扶贫,填补下党乡金融服务空白;推进福耀玻璃重组,成功化解资金危机……三个故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对金融工作的深邃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源头活水和重要指导。

2025 06/28 14:59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塞两国是发展振兴的同路人、好兄弟。中方愿同塞方加强团结合作,深入推进中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中非友好和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更多动力。

2025 06/28 14:56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厄建交45周年,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厄关系,愿同厄方一道努力,推动中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2025 06/28 14:54 -- 来源: 央视网

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莘莘学子也将怀揣梦想,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牢记总书记引用的这句古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一个心性光明、目标远大的有志青年。

2025 06/28 09:10 --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书签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

2025 06/28 09:08 -- 来源: 央广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深情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表扬和肯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2025 06/28 09:06 -- 来源: 新华社

对中国经济而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有大而全的“大象军团”,也离不开小而精的“蚂蚁雄兵”。特别是在强链补链过程中,需要更多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秘籍”的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创新创造激发更多活力。

2025 06/27 20:57 -- 来源: 央视网

天天学习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出版界一大盛事——《复兴文库》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5 06/27 15:26 --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对土地工作都高度重视。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5 06/27 15:25 -- 来源: 央视网

今年一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万亿元,同比增长5.5%。作为北京“新两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12.8%,协同发展势能强劲。

2025 06/27 15:04 -- 来源: 新华社

中塞两国是发展振兴的同路人、好兄弟。中方愿同塞方加强团结合作,深入推进中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中非友好和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更多动力。

2025 06/27 15:03 -- 来源: 新华社

习近平强调,中厄双方要做互尊互信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继续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加强各领域各层级交往,增进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落实好重点合作项目,推动取得切实成果,推动双边贸易再上新台阶。

2025 06/27 08:57 -- 来源: 新华社

随着时代变迁,浙东运河部分河段告别了灌溉、输水、航运等功能,迎来保护、传承、利用的更多可能性。

2025 06/27 08:56 -- 来源: 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通过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既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又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两山论”的诞生,也是一堂生动的作风课。

2025 06/27 08:53 -- 来源: 新华社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让我们一起感受,习近平的土地情怀……

2025 06/26 21:18 -- 来源: 央视网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在意大利主流媒体播出

2025 06/26 21:15 -- 来源: 央视网

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这是黄循财就任新加坡总理后首次访华。

2025 06/26 21:12 --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保护好黑土地”“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今天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土地的深情、对耕地保护的嘱托、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2025 06/26 15:56 -- 来源: 新华社

从保护黑土地到治理盐碱地,从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升级到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力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