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长得比较矮,而且很内向,上了幼儿园就怕被欺负,我小时候在幼儿园很老实,就经常被同学们欺负。”聊起孩子冲突的问题,朋友李雪很有感触。和很多家长一样,李雪很是担忧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从而给孩子心灵或身体造成创伤,因此,她经常关注孩子的动向,并及时为孩子出谋划策。
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如何看待冲突这回事儿?管珉现在已经读小学五年级,针对同学们之间的冲突,他觉得,大部分是不需要家长介入的。“同学们之间嘛,你打我闹的比较正常,大家都没什么恶意,过后不会记仇。如果家长过度地介入,让我们感觉不自在,反而和同学们疏远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嘛!”
读初一的栾岩宇同样也不太喜欢家长过度介入孩子们的冲突。“其实我们家的关系都很融洽,有些理解不了的问题,想不通的问题,我喜欢和爸爸讲一讲。但是,如果家长非常生硬地介入,那反而让我们觉得别扭,总归大人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当然了,如果发生非常恶劣的欺负殴打等事情,我觉得家长还是有必要帮忙解决的,事情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家长是否去管,还是得分事情。”
家长发言:给不给孩子撑腰,大家各执一词
正如前面所说,在社会与生活压力之下,家长们会怕吃亏,家里的孩子是“掌中宝”,大人就更担心自家孩子吃亏。总之,各种焦虑混杂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而对于是否介入孩子们的关系和冲突,不同家长的看法也有天壤之别。
侯女士就认为,孩子的处事能力比较弱,在孩子不知所措时,应该及时出面帮助,才能起到指导作用。“我家孩子比较内向柔弱,经常被其他大孩子欺负,很不被尊重,如果做家长的都无法出面给孩子撑腰,那时间长了,孩子肯定会觉得孤单、弱势,懦弱的性格不利于成长。”所以在面对冲突时,侯女士一般都会替孩子出面,与此同时,教给孩子处理方法。
而侯女士的闺蜜连女士,对此观点完全相反。“孩子有他们自己相处的游戏规则,他们的规则也许是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用他们自己的行为、语言,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谈判,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有些孩子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就是追求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
市民韩运则表示:“我一直都觉得,孩子并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共同成长来的。我们家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我很少去干预。但是在我与孩儿他妈、亲人、朋友发生冲突时,我都会尽量去处理好,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时,自然能够识大体。”韩先生说,没有任何家长能够忍受孩子被欺负的事实,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负,甚至比自己被欺负还让人气愤,在不良情绪影响下,很多家长就做出了过激的举动,比如找到当事孩子或孩子家长吵架,甚至动手的事情都时有发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教学能手安嘉表示,对于3岁前的小孩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确沟通的经验,所以打人、推人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更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太容易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矛盾,而家长怕孩子们吃亏,因此对彼此动手的行为会有些放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往往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有些孩子就会对其他玩伴有同样的表达,结果掌握不好火候,造成了冲突。
实际上,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正是他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的潜力,如果他吃了亏,但是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即便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闹,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他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粹,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并且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明白其危害,便不再重犯,这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管用。
孩子主动提及,则需要家长介入
青岛成长心理研究所专家石卉认为,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家长的潜移默化作用巨大,一个能够轻松化解矛盾,处理同伴关系游刃有余的孩子,其家庭关系、父母关系是非常和谐的。所以,与其说担忧孩子害怕被欺负,家长不如从自身做起,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从家长的成长开始的。
再来说孩子冲突这件事,一般情况下,家长不适合过度介入孩子们的冲突和关系,只需要做好外围辅导即可,但有几种情况值得家长去注意。首先是孩子们主动提起“欺负”、“郁闷”这样的情绪时,家长应该留意。前提是,家长没有询问孩子,只是孩子主动提起的。通常来说,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受伤比较大,就会表现在脸上,这时,家长应该进行心理斧正辅导,并和老师沟通。
其次是冲突反复发生时,如果孩子总是说与某个同学关系不好,总是反复发生冲突,自己心里有些压抑和难过时,家长应该注意。可以委婉地和孩子沟通一下,比如这样问:“你最近总是愁眉苦脸,妈妈爸爸很担心,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爸爸说。”不强迫孩子说,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秘密,但也表达了一种倾听的愿望,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尊重,也体会到你的关心。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孩子和同学间的矛盾,对亲子关系也是很有好处的。
本专题撰文/记者 贺鑫一
实例:
不用偏袒任何一方
重新定规则解决了问题
一天傍晚,余妈妈带着6岁的葭葭到小区里玩。妈妈在一边站着,葭葭自己到一旁找小朋友玩去了。不一会儿,葭葭就和一个小男孩在滑梯旁玩起了滑滑梯。可是小男孩因为想连着滑两次而不和葭葭轮流滑,葭葭就和他吵了起来。开始余妈妈也没注意,但是两个孩子越吵越厉害,甚至拉扯着厮打起来。余妈妈一看,赶紧走过去制止了争吵,并要求他们重新订规矩,不能动手打架。
葭葭见妈妈并没有偏向自己,就哭了起来,说妈妈向着别人。妈妈和蔼地对葭葭说:“妈妈知道你有委屈,不过你们是好朋友,有矛盾要慢慢商量,打架是不对的。”然后又转向小男孩说:“大家事先约定好的,就应该按照约定玩游戏,对不对?男子汉更应该说话算数啊。”小男孩低着头不吭声了。很快,两个孩子就开始讲条件了,并很快又玩到了一起。
介入孩子矛盾中时,家长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审团。谁先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了这场冲突。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