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苈进入腊月门,家家蒸馒头
距离春季是越来越近,1955年出生的赵苈忙活开了,家住大场镇的她开始备年货,忙活着收拾家里的卫生。回忆小时候的春节,赵苈的感慨颇多,与如今的春节不同了。当下的物质丰富,想买东西出门就可买到,年味也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一趟忙活下来反而有点累。
在赵苈小时候,大家都盼过春节,主要是村里热闹,鞭炮声也不断。村里习俗也多,进入腊月门,家家户户蒸枣饽饽、蒸馒头 。除夕的晚餐是白菜炖肉,里面还必须放上粉条,相比当下的生活条件,这在当时可算得上美味了。除了能够吃上好东西之外,新衣服也可以穿得上了。有的村民家里确实困难,新衣服甚至几口人轮换着穿。
除夕夜的晚上 ,大家伙要一起守岁,不过,以前家里贫困,生活物品不够,同姓一家人聚在一起,将供桌放在选定的人家。每家每户拿东西上供,等到春节结束之后再领回家。初一大拜年,挨家挨户地转悠,跟现在的风俗差不多。
“小时候过年年味足,大家聚在一起拜年,那种回味感至今还在。”同村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买不起鞭炮的孩子就在路边捡,把没有点燃的鞭炮捡起来再点响,可其中的乐趣也是难以言表的。
王可进小年要辞灶,大年要请年
1月30日,腊月廿一 。即墨刘家庄镇的王可进和妻子两人正在爬高上低地打扫卫生,“扫屋”。扫屋是即墨人心中过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仪式。王可进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哎呀,今天的这个时间不对,我这没有按照日子来(扫屋),得过完小年,辞灶完了再扫屋。“腊月廿三,就是小年。按照正理,小年这天,我们要“辞灶”。完了后各家各户在家团圆吃饭、放鞭炮,就是过小年。等到腊月廿四这天,要掸尘扫房子,清理清理卫生,这日子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我这因为小孙女过了小年就要来家,我提前一天打扫打扫。”
在王可进眼中,过年也没有什么可忙的。基本就是买买年货,赶集访友,而除了这些琐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请年”。“请年啊,就是在过年那天(除夕),一般就是年三十,今年呢就是廿九这天,家里老少爷们要去村里去世的祖辈坟上 ,接故去的祖先回家过年。你问怎么接,就是到祖辈坟前,烧纸、点蜡烛,带点东西说道说道,嘴里说要请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到了家里,要挂上宗谱、挂上族谱之类,摆上供品,这就是请年。请年呢 ,就是老祖宗回家过年了,所有人说话都得小心点,不要胡说八道,乱开玩笑,都得谨慎。到了正月初二,再到村外或者家外放鞭炮,把老祖宗送回去。”在王可进心里,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请年。这才叫有年味。
在50后即墨人王可进习俗里,磕头拜年是必须的,除夕这天,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五服之内)要去串门,给长辈磕头拜年。而到了初一,再去拜拜其他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给长辈磕头。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刘金震 孙雅琴 王鑫鑫 任波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