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400年前金口港贸易繁荣 南方商人即墨建天后宫

2016-07-29 09:20:04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

清代商船帮留下“豪宅”

清末明初,金口港废弃后,商船北迁到了即墨丰城栲栳岛码头,这也是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最北端的商船云集港口,延续了自琅琊港以来绵延千余年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成陆路丝绸之路的北方出海口和登陆点。丰城栲栳岛码头成为当时对外通商船只的重要口岸后,当地许多船商纷纷加入海上运输队伍,船老大发家后,在栲栳村建造了大量四合院建筑,古朴精美的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对研究青岛在清末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口岸和古建筑风格,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栲栳帮”海运发家后,回乡建设多处具有地方特色的砖木青瓦结构小四合院,这些建筑有南方徽派建筑的“黑、灰、白”色彩特征,也有本地建筑硬朗大气的外形。外栲栳村杨家祠堂相传也是 “栲栳帮”鼎盛时期这些大富户筹资所建,祠堂为砖木结构。同时,村里还保存一座方形二层绣楼,是大户人家给女儿建造的闺阁。

古建筑群是古港贸易延伸

“不管是即墨的凤凰村、李秉和庄园,还是店集南里村和栲栳岛出现的古建筑群,并不是偶然现象,细细研究历史,虽然没有更多史料记载,但把金口港和这些古建筑村落的地理位置联起来后,就会发现一个很有逻辑性的关系。”林玉海说,金口古港距离这些古村落最多不过10里,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在清代可能都是古港贸易的场所。像南里村的大量建筑群,推断这里的“豪宅”多数都为当年在店集经商的富甲商贾建造居住。而这样一个清代古建筑群,也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在清代的繁荣程度。

张文波说,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青岛在交通上成为南北海运的枢纽和中转站,军事上成为防倭抗敌的前线,商业上成为商贾云集、百货辐辏的贸易口岸。青岛口(现人民会堂附近)、胶州塔埠头、即墨金口成为三大港口,由于饱受日寇侵袭,从这出发的商船前往日韩的并不多,当时青岛的港口主要是南北商船的海上驿站,来自福建、长江口岸的船舶前往北京通州,会把青岛三大港口当成避风港并补给淡水。

船商造出山东“第一舟”

“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发展到了靠近丁字湾的栲栳岛,最后,青岛古港口的忙碌历史也在这里结束,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到今天被现代化的青岛港、董家口港所取代。”林玉海介绍,金口开港之初,大多数是南方宁波、温州、上海等地的商家、货船来贸易经商。当时的即墨、莱阳、平度等本地人多在码头上开店铺经营南北土产杂品的购、销业务,为南方商船代理进出口业务。清末,在金口港经营土产代理的经商大户和搞舢板驳运业的沿岸船户都看到了南方船商暴富的巨大利益,纷纷开始涉足远航货运。

民国初期,丁字湾内以栲栳村为主的货运商船队形成,几乎包揽了整个港的进出口货物,并承揽江浙、福广、东北、山东沿海码头的许多土产杂品转运业务。根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调查,金口商船载重20万斤(老斤)以上木帆船有27只,丰城有26只,而里外栲栳就有20只,故称“栲栳帮”。杨志君和王环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杨志君的商船“金长生”号被称为“山东第一舟”。伴随着金口港的逐渐淤积,到清朝后期时,大型商船已无法正常驶入金口港,只能先在栲栳码头停靠,然后使用小船将货物运送到金口港,于是栲栳码头成为金口港的中转站,栲栳头码头逐渐兴起。如今,栲栳头码头仍有渔船停泊。

公元1161年,宋军由120艘战船、3000名水兵组成的水师编队从今江阴北上,金兵则以战船600艘、水军3万和水手4万的兵力从胶州起锚南下,因金人不习水性,又遭遇恶劣天气,故在今黄岛琅琊镇鸭岛附近驻扎。当年10月,双方在黄岛与日照相交海域遭遇,战争异常惨烈。宋将李宝指挥船队前后包抄,切断金军退路,借助风势,以火炮等向金军舰队发起猛攻,因金人船只大部分使用松木制成,帆布使用油绢制成,遇火即着,战场顿时一片火海。心抱复国之志的南宋将士登上金人船只,与之血拼,金兵死伤数万人,被俘300余人,大部分战舰被烧毁沉没,大火持续四昼夜不熄,金军多名高级将领被杀,宋军以少胜多最终取得完胜。这场大战后,很多船只沉入海底,成为如今水下考古的一项内容……请继续关注青岛市文广新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青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行”第十篇——“海底古沉船 海上‘丝路’待解谜团”。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