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莱阳再现大量恐龙化石层 揭开青岛龙背后故事

2016-09-29 15:48:24
责任编辑:光影

\

距今8000万年前的乌龟化石。

玉米地下隐藏“恐龙公园”

在发掘现场周边,是成片的玉米地,而就在这片平静的玉米地下,沉睡着一个白垩纪的世界。“在发现化石前,这里也是一片玉米地,当时谁能想到,这里埋藏着如此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工作人员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以及中国人最早发现的恐龙——中国谭氏龙,还有其他鸟脚类、兽脚类、甲龙类、肿头龙类的恐龙化石,经科学考证莱阳发现的恐龙共计5大类8属10种。

“这里的地形是平原峡谷,这些大峡谷组成罕见奇特的恐龙峡谷群奇观,从表面上看是平原,实际上地下是成片的峡谷,而那些恐龙化石就沉睡在其中。恐龙在这里留下密集的生活足迹,说明当时生活环境的完美,此处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平原地区能形成如此规模分布集中的峡谷群,十分罕见,莱阳发现了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晚白垩纪恐龙动物群、恐龙蛋化石群,以及新发现的平原恐龙峡谷群,独特的“四位一体”地质地貌特征,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垩纪恐龙公园”。据了解,莱阳还是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方,是目前世界罕见的“龙蛋共生”的地方(一般地化石区域有恐龙化石,则无恐龙蛋化石)。

\

恐龙展览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恐龙骨架的有关知识。

据了解,目前山东已经有诸城、临沭等多个地方发掘出恐龙,莱阳和诸城恐龙化石有何不同?汪筱林告诉记者,莱阳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晚白垩世这一时期莱(阳)-诸(城)盆地的气候适宜恐龙等脊椎动物生存和繁盛,从地层和埋藏学分析,恐龙等脊椎动物是由于突发性暴雨形成的洪水和泥石流导致它们一次次非正常集群死亡。莱阳恐龙动物群主要以鸭嘴龙为主,既有平头的鸭嘴龙亚科的成员,如谭氏龙和山东龙,又有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的成员,如青岛龙,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恐龙类型,如兽脚类恐龙破碎金刚口龙、甲龙类格氏绘龙等,说明当时各类恐龙非常繁盛,多样性很高。莱阳恐龙动物群也代表了恐龙接近最后灭绝的分子。

离开发掘现场,记者来到了恐龙化石修复点,恐龙化石修复点紧靠2号发掘现场,记者在修复点看到,有的恐龙化石被装在专门的盒子里,箱子上面写着“腓骨”“肱骨”“蜂窝状骨骼”等不同的字样,还有的恐龙化石被打上了石膏等待修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恐龙化石,石膏上面还有专家的修复意见。记者注意到,盒子和打上石膏的恐龙化石上面还有不同的数字和号码,采访中,博物馆负责人王佐志告诉记者,这些编号就是恐龙化石的“身份证”。

\

展览馆中的恐龙蛋。

汪筱林告诉记者,莱阳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者在我国境内最早发展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和植物化石的地方,恐龙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经历三次大的发现,第一次是谭锡畴1923年首先发现恐龙等化石,1929年命名了中国谭氏龙;第二次是山东大学师生在1950年发现恐龙和恐龙蛋,杨钟健率领科考队于1951年进行了发掘,并于1958年研究命名了这次发掘的棘鼻青岛龙,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龙;2008年,他率领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队对莱阳进行考察,随后与莱阳市政府合作,于2010年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等,尤其发现二号地点这一连续多层分布的化石富集层,世界罕见。莱阳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富集恐龙和恐龙蛋的地方,对研究恐龙的产卵生殖行为有重要意义。

\

恐龙展览馆中的棘鼻青岛龙骨架。

棘鼻青岛龙头上长“天线”

莱阳恐龙博物馆位于莱阳市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这个恐龙博物馆今年刚刚启用,整个博物馆一共分两层,刚进大门,一个巨型鸭嘴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看到,这个鸭嘴龙模样和诸城恐龙博物馆鸭嘴龙大同小异,身长接近10米,高有5米多,现场讲解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恐龙属“山东龙”。

在向里面走,记者看到了4条头上长着类似天线的恐龙特别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像一只“独角兽”,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四具是“棘鼻龙”,其中最里面的叫“棘鼻青岛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在莱阳发掘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具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眼前的这个“青岛龙”是同比例复制的恐龙化石模型,这个恐龙和青岛渊源很深,当时杨钟健在山东大学当教授,而当时山东大学就在青岛,当时杨钟健经常奔波在青岛与莱阳之间,不少研究工作也是在青岛做的,而青岛的名气比较大,诸多因素使“莱阳龙”被命名为“青岛龙”,因为头上有棘鼻,又称为“棘鼻青岛龙”。棘鼻青岛龙体长6到8米,高4米多,体重大约有1.5吨,虽然身材魁梧,但是它们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卫武器,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青岛龙是中国第一龙,名气非常大,当年毛主席参观古脊椎成果展,专门在青岛龙前合影。”

“头上长的这个棘鼻很特别,它的作用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是求偶的工具,能用它向异性发出信号,也有的说,恐龙在水中行走的时候能用它呼吸空气,还有的说它能调节温度……”[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