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花老人翻阅孩子们的入伍照片。
在莱西市夏格庄镇,五沽河畔的于家庄村有位老人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在她的勉励下,这个有15口人的农户家庭,先后走出4名热血男儿投身军营,践行保家卫国誓言。
这位老人名叫孙淑花,已经82岁了。今年5月,孙淑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于家庄村有约百户人家。25日10点30分,记者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来到孙淑花老人家里。此时,她正盘腿坐在炕上,翻看着手里的一摞照片。她的身旁,有两张照片单独放着——一张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她的二儿子于宗宝时的留影,另外一张则是她的孙子、手握钢枪站岗的于斌。
“现在,只有他们两人还在部队服役,都在火箭军。”摩挲着两张照片,孙淑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算上已经退伍的三儿子于宗珍和大孙子于魁,三十多年里,我们家已经有四个人入伍参军。”话语间,孙淑花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满是自豪的神情。
“每一个从这个家里走出去参军的孩子,我都非常舍不得。”孙淑花说,部队是个大熔炉,一番千锤百炼,好男儿才能快速成材。“第一个参军的是宗宝,如今,他已经是火箭军某部的副军级工程师,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和三等功十多次。”
孙淑花记得,当年,于宗宝把已被军校录取的消息告诉她时,她因得脑膜炎正在医院治疗。抱着孩子,孙淑花哭得一塌糊涂。“宗宝当时刚高中毕业,离家去外地当兵,很长时间都见不到他了。”孙淑花说。
拿着她提前准备好的被褥和脸盆等生活用品,孙淑花送于宗宝踏上了从军路。然而,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孩子的消息,孙淑花的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她先后两次托人去部队,直到打听到于宗宝的消息才露出笑容。
更多的时候,孙淑花把对孩子们的思念埋藏在心底。她一次次地动员着这个家中的男儿投身军营、为国效力。“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家卫国”“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她的勉励和引导下,三儿子于宗珍和两个孙子也参军了。
孩子们远走他乡戍边报国,孙淑花则把家庭的重担挑在了自己的肩上。尤其在她的丈夫重病不能劳动的情况下,孙淑花直面困难,硬是凭一己之力,靠养鸡种地支撑起这个家。
“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本就艰苦,要是没有劳动力,生活就更难了。”孙淑花说,在她嫁到于家庄村的第二年,村民集体投票选她当妇女主任。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她一边打理家务,一边为村民们奔波着,“我还记得,当时去镇上开会,别人都带着细粮,我常常一把地瓜干就把午饭打发了。”
采访中,孙淑花提到,多年来,疾病与疼痛始终没有离过体、脱过身。但在给儿子的书信里,她总是报喜不报忧——“儿子,你放心,家里的事情不要操心,安心练好本领”“我身体硬朗着呢,每顿能吃两碗饭”……
有的时候,孙淑花会通过书信“敲打”军营里的孩子们。她的三儿子于宗珍在武警消防部队服役时,曾给孙淑花写信“抱怨”训练的艰苦。以为孩子起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孙淑花立刻回了一封信,信中斩钉截铁地说道:“就算让你挖茅房,也不允许你想三想四!”
连续多年,书信架起了孙淑花和参军孩子们的沟通桥梁。书信中有说不尽的想念,也有道不尽的衷肠。“作为母亲,我不仅要鼓励他们安心戍边,同样也要教育他们知荣辱、辨是非、分美丑。”孙淑花说,她用自己历经的艰苦,告诉孩子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勤俭节约和正直诚信的秉性,为党和人民服好务。
“对于党和国家,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孙淑花感慨说,1971年8月20日,是她入党的日子。现在,他们家中已经有4名党员。“党员就要讲奉献,这也是送孩子入伍参军矢志不渝的原因。”(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成龙 文/图)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