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惠农政策+农业现代化 青岛乡村百姓生活大变样

2017-10-12 10:16:33
责任编辑:光影
\

即墨移风店镇移风店村的中心街道和村民的家中,可谓遍地皆覆“黄金甲”。村民谭长专说在家种粮食比在外面打工强。

原标题: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实施 青岛乡村百姓体会幸福

秋后的暖阳里,即墨移风店镇移风店村59岁的农民谭长专坐在门口的马扎上,被剥掉的玉米皮在他的手中翻飞,他的身后是囤积成山的金灿灿的玉米。

移风店村3公里之外的不远处,甄家庄村菜农王光远却忙着将刚从温室大棚里采摘下的黄瓜装车,运往60公里外的青岛市区。

在离移风店30公里外的平度市仁兆镇,这里的菜农则忙着收萝卜、包菜等秋菜。莱西市夏格庄镇的地头上,多名妇女在农田里为花生的收获收尾。

近年来,国家种粮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现代化在青岛乡村的普及,让身在青岛农村的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幸福感。

十九大来临之际,记者奔赴基层一线,和劳动者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

■粮农谭长专

种粮有补贴,玉米闪“金光”

秋收的景象,在青岛大沽河沿岸遍地开花。

即墨移风店镇移风店村的中心街道和村民的家中,可谓遍地皆覆“黄金甲”。路上、门口、院子里、房顶上,甚至树上都晒满了、挂满了、囤满了玉米。

移风店村粮农谭长专正坐在自家小院的门口剥玉米皮,他将外皮扔到一边,再将玉米扔到另一边。一会儿工夫,在谭长专的面前,玉米已经成一堆小山。另一旁,谭长专的妻子则在暖阳里将已经打出的玉米粒进行翻晒。

进入金秋,谭长专和老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玉米地里。“这10天就没闲下来。”谭长专说,“玉米还没有完全收完,下了雨,地里泥泞进不去,明天再继续下地。”

一名村民骑摩托车路过谭长专的门口,摩托车的后座上绑了一捆大葱。见到谭长专,他赶忙停下来:“你看,今年这葱长得好,吃葱。”

谭长专走上前,毫不客气地从摩托车上拽下两棵大葱,每棵都有两个拇指那么粗:“今年秋菜又丰收了。”

“不光秋菜丰收了,粮食也不错。”这名村民回头对记者说,“他可是我们村里的种粮大户,光玉米就种了40亩。”

说完这话,这名村民骑着摩托车,一溜烟穿过小巷回家了。

“这40亩玉米收起来,也得忙活好一阵子。”记者说。谭长专指着停在大门口旁的一台大型农用拖拉机说:“有它,怕啥!现在种地可不是以前的人工时代了。”

“这拖拉机不仅能运输、还能犁地。”谭长专说,“你把车斗卸下来,在它屁股上加上收割机,还能帮我收玉米呢。”

谭长专一旁的妻子笑了:“它就是不能帮俺脱玉米粒。”

“脱玉米粒,也不愁,有专门的脱粒机。”谭长专边说边看了看家中平房顶上晾晒的玉米棒说,“看房顶上这些玉米,这个冬天有事做了。”

农业机械现代化在青岛农村的普及以及国家种粮的补贴政策,让年过半百的谭长专在村里大胆租起了土地,大面积种起了粮食。

“现在种粮食比在外面打工强。”谭长专笑说,“种粮食,国家有补贴,粮价也说得过去,你出去打工,风险大,谁还给你补贴?”

“一亩地大约收1000斤玉米,这40亩地算下来能收玉米粒4万斤。”谭长专说,按照当前玉米8毛5分钱每斤的行情,这4万斤玉米大约能卖3.4万元,除去地租、化肥、收割和运输等开支,40亩地能收入2.5万元。

“除了上面的收入之外,国家还有玉米种植补贴。”谭长专说,这是秋粮的收入,这40亩地上还有夏粮小麦的收入,现在每播种一亩小麦国家补贴125元,这样算下来,光小麦的补贴就是5000元。40亩秋玉米加上40亩夏小麦,这一年下来,收入至少在5万元以上。

“5万元,这光是种粮食赚的。”另一名村民在一旁笑着说,“他还有其他收入呢。”

移风店镇作为即墨的粮食主产区,这里的粮农种粮赚钱有保障,即便遇上大旱或者收成不好的年份,粮农也赔不了本。

“镇政府每年都会为当地粮农购买农作物自然灾害等保险。”移风店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政府除了为粮农的利益撑起了保护伞之外,政府领导时常会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并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倾听农民呼声,设身处地为农民增收出点子想办法。[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