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垃圾分类试行19年将立法 进入“强制时代”

2019-04-09 09:59:05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深读丨分了19年,真要“分开”咋这么难?岛城生活垃圾分类将进入“强制时代”

每天晚上,居民王鑫都会带着厨房里的垃圾桶出门,将垃圾一股脑倒进楼道内的大垃圾桶内,里面有剩饭剩菜、瓜果皮核、菜根菜叶和废弃纸巾、食品袋等。对于“垃圾分类”这个词,王鑫并不陌生,但具体该怎么分她并不清楚,也从未实行过。近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数十人,竟然无一人真正做到了生活垃圾分类。

与之对应的是,全市一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在300万吨以上,且正在以8%至10%的增长率逐年增加,直接导致后端处理超负荷运行,产生污染物增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其实,青岛市居民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先后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了多次试点。如今,岛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即将进入“强制时代”。目前,青岛正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行立法,对源头分类、收集、转运、资源回收、终端处置等多个环节进行细化约束,对不按规定分类或拒不分类者,将采取处罚措施。

现实

生活垃圾想要分类不容易

王鑫所在的小区均是高层住宅,每层楼的楼梯间都安放了一个绿色垃圾桶,收集该层住户的生活垃圾。王鑫家的厨房和卫生间各有一个小垃圾桶,盛放餐桌剩饭、瓜果皮核、菜根叶以及废弃纸巾、厕纸、尿不湿等生活垃圾。在王鑫的意识里,只有过期药品和废旧电池是不能随便扔进垃圾桶的,其他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她并不清楚。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已多年,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却并不多。很多居民楼院外,摆放的两个垃圾桶颜色不一,标识也是明显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但里面装的东西却都大同小异,有剩饭剩菜果皮果核,也有各类包装袋、包装盒等垃圾。

在瑞昌路附近一处小区内,每栋居民楼下各放着一只绿色“厨余垃圾”桶和灰色“其他垃圾”桶,且桶上还标明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种类。不过,记者看到,绿色垃圾桶里装着一袋袋用垃圾袋包好的生活垃圾,以及塑料泡沫板、废弃快递包装袋等。随机戳开一个垃圾袋,里面露出了空酒瓶、空矿泉水瓶、香蕉皮、白菜根、菜叶、废弃餐巾纸等。

在奉化路附近的路边,同样放着灰色和绿色各两只垃圾桶,其中一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内,各种废弃木板等装修垃圾和餐桌剩饭、瓜果皮核、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已经装满桶,无法关上桶盖。

范师傅负责岛城某小区的卫生保洁工作。每天下午,他都会推着大型垃圾桶乘坐电梯挨层收集生活垃圾。“没啥分类,所有垃圾都是扔在一起的。”范师傅说,收集完垃圾后,他会将一些纸壳、饮料瓶、酒瓶等可回收的分拣出来,自己送往废品站。剩下的会统一运送到小区外,等待每天环卫部门的垃圾转运车前来拉走。

你知道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吗?你家的垃圾分类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在街头巷尾随机采访了数十人,竟无一人给出正确答案。有一部分受访者回答说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有的认为分为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而对于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各包括哪些垃圾,没有一人分得清楚。“我只知道废旧电池不能随便扔进生活垃圾里面,属于有害垃圾。”市民陈先生说。

数据

一天最多产三千吨生活垃圾

实际上,青岛市居民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从2000年至2013年先后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了三次试点。2013年,青岛市结合国家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试点城市和住建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的契机,建立了可回收物分类回收体系,并在党政机关、餐饮单位、集中供餐及食品加工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青岛市被列入46个重点城市。2018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要求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容器按照“四色”原则进行配置,分别是红色——有害垃圾、蓝色——可回收物、灰色——其他垃圾、绿色——餐厨垃圾,各区收运车辆车体的主色调应保持统一。同年,青岛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方式,提出“两个四分法”,即: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按照“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居民区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而市南区试点增加了厨余垃圾的分类。

为了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岛城各区市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办公室、生活垃圾分类宣导队等,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从源头上推动垃圾分类。今年年初开始,青岛中山公益服务中心的义工们就陆续走进幼儿园、学校以及社区,宣传垃圾分类。该中心工作人员刘可菲说,经常有一些居民担心,自己在家里把垃圾一袋袋分类投放到小区垃圾桶,但是后来发现环卫工人清运时不分类,所有垃圾被混装上车,最后还是被混在一起填埋或者焚烧。甚至有一次一个大爷非常生气地对义工们说,这是形式主义,垃圾分类根本行不通。“其实,垃圾分类的最大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只有从自身做起,从源头做起,才能逐步走上正轨。”刘可菲说,他们会努力宣传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先从自身做起。

“垃圾分类有什么用?分了又能产生多大作用呢?”在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出了质疑。对此,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孙庆振给出了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青岛全市一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300万吨以上,且在以8%至10%的增长率逐年增加。其中,仅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四区,一天最多就能产生3000吨生活垃圾。2017年青岛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了324万吨,而当年的粮食产量才只有296万吨。

孙庆振说,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首当其冲的是后端垃圾处置,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都会超过青岛目前的处理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目前生活垃圾大部分以焚烧为主,而生活垃圾腐性垃圾占比高,含水率高,导致焚烧热值低,增加焚烧困难,易产生更多污染物。”因此,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将垃圾进行分类后,一部分可回收垃圾可以再生利用,这样就能达到垃圾减量。同时,餐厨、厨余垃圾单独分类,也有利于终端处理和保护环境。”

宣导

“软硬兼施”培养分类意识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源头分类、社区收集、转运、资源回收、最终安全处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都会影响进度和效果。源头分类,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青岛各部门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一方面组织垃圾分类活动进校园,力图让一个孩子带动起三个家庭;另一方面免费配备垃圾桶、引入各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等,在硬件上发力。

3月初,市北区垃圾分类宣导队正式成立。市北区以“小手拉大手”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全区22个街道、137个社区、120余所中小学,成立以大学生义工为“引导”、以全区中小学生为“宣导”、以社区楼长骨干为“主导”的垃圾分类宣导队260余支,让更多人把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在日常行为习惯中。

4月4日,兴隆路街道与辖区学校、物业、四方长途站等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绿色生态联盟协议书,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在岛城很多社区,智能垃圾分类箱正在不断推广。“塑料瓶、旧衣物、旧书本都能分类回收,把卡放在机器上刷一下,钱就立马到卡里了,还能到商店买东西。”家住贮水山路的王爱玉说。2017年12月中旬,青岛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伦路街道试点运行,拉开了智慧垃圾分类回收行动的大幕。环保智慧分类平台活动项目运营负责人贺爽介绍,海伦路街道一组箱体的日均回收量接近230公斤,用户日均投放量0.37公斤。按照每户每天产生1公斤生活垃圾量计算,国家要求回收率达到35%,而他们达到了37%。[来源:半岛客户端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